刘铭传旧居部分建筑修复
来源:江淮晨报 作者:戴小花 日期:2008-1-2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旧居刘老圩修复工程,已发掘出近4000平方米的遗址。1月1日,其南门楼、盘亭、内外壕护岸正式修复完工。
刘老圩位于肥西县铭传乡大潜山北麓,三面环山,占地约百余亩,圩内古木参天,淝河源头之一的金水河绕圩而过,是方圆百里最大的淮军将领庄园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文革”破坏和年久失修,旧居原貌几近消失。2004年,肥西县接管“刘铭传旧居”后,着手开展旧居的整体保护规划设计和部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
去年初,肥西县政府将修复刘老圩列为该县年度十件大事。2007年下半年,肥西县请有古建维修资质的单位对复建主体建筑进行论证,包括读书岛、“子药房”和“西更楼”等建筑都列入修缮恢复计划。
目前,南门楼、盘亭、内外壕护岸正式修复完工,连接刘老圩、紫蓬山、小井庄的道路建设也即将开工。按照修复计划,刘老圩整体修复保护工程将在2009年完工。
(凌泽泉戴小花)
百年刘老圩
走出历史烟尘
空中俯瞰,它呈现一颗硕大的心脏形状,嵌在合肥城西的大潜山下;近处平视,一组晚清民居静静伫立在壕水怀抱。这里,就是台湾首任巡抚、清代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的旧居了。
在历经世间百多年的风雨之后,这里仍可一窥江淮地区圩堡庄园的风貌。
南门楼:
已重建完工
从东大门进入老圩,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刘老圩的主体建筑群。经省文物考古所主持勘探,已发掘出大门厅、前大厅、中大厅、后厅,以及南书房、北书房等遗址。相传鼎鼎大名的“九间厅”(包括四间厢房)曾面阔五间,硬山屋顶。房梁上雕有精美的山水、人物木雕。
顺着“九间厅”绕行,是南大门。目前,南门楼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已重建完工。
老圩盛景:
往昔繁华犹可追
在一处留存的会客厢房里,窗棂、屋梁等处有雕刻精美的木雕,隐匿在斑斑红漆之间。窗影移动之中,可想见往昔繁华。
84岁的王先福老人可谓刘老圩的“活档案”。王老说,刘老圩四周原是深沟和石围墙。他小时候,围墙上还有五座炮楼,壕沟上还有吊桥通向外界。圩内建筑原来有300多间,都是雕梁画栋。不仅有徽派建筑的大厅、厢房,还有南、北两个书房,都是门朝南开的单门独院。每个院落都种植着成对的桂树、玉兰树。鼎盛时期居住着200多口人。
连体广玉兰:
系慈禧所赐
刘老圩里最惹眼的就是“高龄”广玉兰了。相传这是慈禧太后御赐的。
御赐广玉兰十分神奇,从主干底部分出两个大粗枝干,呈“V”字形,如今已长成两株连体广玉兰了,有四五层楼高。
“本是同根生,却又分两枝”的树形,被当地群众赋予深远寓意:一株象征祖国大陆,一株象征宝岛台湾。它们一脉相承,同根连理,枝叶交错,声气相求,预示着刘铭传生前未尽夙愿。
盘亭:
供奉复制虢季子白盘
刘老圩里曾有一座六角盘亭。现在这座盘亭已在原址复建完成。
肥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席为群说,1864年,刘铭传攻打下常州后,从太平天国王府获得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后,欣喜若狂。1868年,刘铭传功成名就,携盘还乡,同时开始选址建造刘老圩。他建亭供奉,并亲撰《盘亭小录》。
文物考古部门按实际比例,正在对虢季子白盘进行复制,相信不久之后,游客们就会在刘老圩看到这件国宝的复制品。
读书岛:
成就“台湾近代化之父”
老圩西北方有一大片水域,上有一个大岛,名为读书岛。
刘铭传喜欢书法、诗词以及文物收藏。晚年在家乡时有唱和,曾有一部《大潜山诗钞》。在他解甲归田时,不仅吟诗作画,保护修复名胜也成了他一大乐事。他筑盘亭,重建皋陶祠,重修大潜山庙,兴建华祖庵。
1896年1月11日,刘铭传在六安麻埠刘新圩内,闻听日军占领台湾,愤而吐血后与世长辞。
刘老圩:
打造“淮军文化游”
刘老圩是名胜古迹,一种独特的圩堡建筑,以居住为基本功能,在中国民居体系中具有独特性,既有古城防御特点,又吸取西洋建设风格,代表江淮民居特色。
目前,肥西县文物、旅游等部门,正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建设淮军文化博物馆,整合刘老圩、周老圩、张老圩、唐老圩等资源,推出“淮军一日游线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淮军文化旅游。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