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汪鲁门故居“抢救性修缮”9月底完工
来源:扬州时报 日期:2007-6-13
扬州的盐商住宅,卢宅被认为是“NO.1”,而盐商汪鲁门的故居号称“第二”。去年卢宅经过投资重建性恢复,目前已被打造为扬州接待贵宾的高档餐饮品牌,而5月底开工修缮的汪鲁门故居,“抢救性修缮”工作将于9月底结束。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初步确定将汪鲁门故居打造为客栈的品牌。
这一定位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据介绍“五一”黄金周扬州宾馆业接待能力——尤其古城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盐商住宅的开发与利用不够等都是“促进”因素。而部分文保专家认为,汪鲁门故居的修缮与功能定位,可能影响全市尚未开发的20多处盐商住宅。本地记者惠万里
汪鲁门故居功能初定为客栈
盐商汪鲁门故居,又称“世德堂”,原有老屋100多间,2500多平方米,现存老屋大小合计近90间,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前后共有9进组合。
作为省文保单位,汪鲁门故居的修缮及其修缮后的功能定位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过去这里一直被某医药公司当作仓库用。今年5月底,经过省文保部门的认证、批准,汪鲁门故居修缮方案得以启动实施。目前修缮工作是“抢救恢复性”修缮,因为扬州四季分明,而盐商住宅都是砖木结构,长期闲置,尤其在夏季,很容易遭到虫蛀破坏。
与卢宅比起来,汪鲁门故居布局、构架保存都非常完整,据建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修缮投资500多万元。抢救恢复工程将于9月底结束。据介绍,修缮后,汪鲁门故居的功能定位初步确定为客栈。目前围绕此功能的设计工作正在进行。据介绍,此功能定位的背后,有“黄金周”期间扬州宾馆业接待能力不足等因素。
现有28座盐商住宅仅开放4座
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扬州的盐商住宅老宅有28处,目前开放的仅有4处,正在修缮的只有汪鲁门故居、东圈门的壶园等,大多数的盐商老宅依旧“藏在深闺人未识”。对于汪鲁门的修缮及功能定位,文保专家认为,可能会对其他盐商住宅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影响,甚至提供参照。
据我市古建专家赵立昌介绍,仅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扬州城内目前遗存有近60万平方米,遗存数量为全国地级市中最大。这其中,又以盐商老宅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包括盐商住宅和会馆两部分。
目前扬州遗存的有据可查的盐商老宅共有28处,基本都是文保单位,其中规模较大的如卢氏盐商住宅,拥有各类大小房间200余间,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规模较小的也有1000多平方米,几十间房屋。
然而,这28处盐商老宅中,经修复利用并对外开放的仅有卢氏盐商住宅、个园、何园、汪氏小苑4处,其余24处大多空关,不少老宅被毁坏后闲置,还有一些已成为居民聚居的大杂院。
如何对待这些珍贵遗产,古建及文物专家认为,存在修复和利用双重难题。
开发客栈可解两难?
把这些盐商古宅开发出来,我市有关部门及文保、古建专家此前曾提出客栈的功能定位,这可以让扬州盐商老宅的开发利用,从走门票经济改为走休闲经济、体验经济。
目前,我市已经修复利用并对外开放的4处盐商老宅,其中个园、何园、汪氏小苑3处均成为景点,卢氏盐商住宅走餐饮路线,打淮扬菜招牌,成就我市接待城市贵宾标志性品牌。而汪鲁门故居定位客栈,是顺应我市古城保护与利用节奏和趋势的。
赵立昌曾在阐述“客栈”功能定位时称,让游客“与其走马观花地看,不如住下来细细品味”,住在盐商老宅里,体验古代盐商生活、切身体会古代盐商文化,同时也让扬州盐商老宅的开发利用从走门票经济改为走休闲经济、体验经济。
“住宾馆,全国各地都一个样,而盐商老宅,却是扬州独有的特色,这一功能可以专门用于吸引外地、外国游客。”赵立昌说,目前苏州已有类似将古建筑开成旅馆的尝试,在网上就可以预订。
盐商住宅开发任重道远
一直以来,我市很重视盐商住宅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由于投入较大以及文保单位的特殊性,盐商住宅修复与开发的脚步并不快。
有部分专家建议,古城的开发与利用也可借鉴外地经验,比如按照“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在文保单位首先得到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企业家、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历史遗留建筑的修复、整治,恢复部分老宅的“会馆”功能,作为一些企业协会的“会所”,允许其用维修费用抵算租金;或者成立专业机构,对一些有居民居住的老宅,修复后仍给居民居住。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