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中站区元代古墓出土83件文物
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王玮萱 日期:2007-5-29
市文物勘探队的工作人员从中站区许衡街道东王封村靳家坟靳德茂(煌)墓地共发掘出83件珍贵文物,除两辆马车外,共有81件身份不同的人物陶俑,这些车马和人物共同组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车马出行仪仗队。目前,此处的文物勘探已暂停,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回填保护,出土文物经过整理后已于5月21日晚送往市博物馆保存。
八十余件陶器
件件都是珍品
发掘出土的80余件文物陶器保存比较完整,其所形成的方阵恰好是一个车马出行仪仗队,向人们展示了墓主人靳德茂(煌)与其夫人秦氏生前安逸的生活状况。
这个车马出行仪仗队是一个左右对称的方阵,两辆有着华丽顶棚的马车列在中间,被众多仆人簇拥着。这两辆车由四匹马拉着,中间有一名健壮的车夫。车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名佩剑牵马的壮士,一名是汉人,另一名是蒙古人。蒙古陶俑的服饰与其他陶俑不同,没有衣袖,赤裸着健壮的双臂。其面部表情非常生动,牙齿紧咬着下唇,双目圆睁,似乎在注视着周围一切可疑的迹象。
佩剑牵马的壮士两侧是两列手持器物的陶俑,文物工作人员判断这可能是负责开道打旗的家丁。在开道人的前列是一些把头发盘成桃状的陶俑,这些陶俑在穿着上比其他陶俑气派,桃状的发饰好像一个珠花,几缕发丝垂在耳侧,是极具代表性的元朝人头饰打扮。
除了以上这些陶俑,前后两排各站着仆人。前列是男仆,他们有的手拿雨伞,有的为主人背着椅子,还有的提着脸盆、拿着毛巾。女仆处在车马出行的最后一列,她们打扮得十分光鲜,脑后挽着整齐的发髻,粉红色着装。她们也像前列的男仆一样,有拿胭脂盒的,有拿镜子的,有提水壶的,还有背箱子的……
据杨贵金介绍,早在1973年和1976年,市文物部门便在中站区新李封村、西冯封村发掘出土了不少陶俑。其中,以西冯封村发掘的说唱俑最为珍贵,现已是国家一级文物。当时发掘的这些陶俑大多为平民所用,此次发掘的靳德茂(煌)的墓地为元代重臣的官墓,出土的一批陶俑在总体价值、数量、规格等方面都高于此前发掘的元代陶俑。他说:“这里的每件文物都相当珍贵。”市文物局副局长邢心田告诉记者:“根据我们手头的资料显示,我国在对元代古墓的发掘中从未见到过这样大规模的‘车马出行队伍’。”
墓主与许衡是生前好友?
研究碑文,我们可知墓主人靳德茂(煌)生于1210年,卒于1292年,享年83岁,是元忽必烈在位时的正三品官员,官职为“尚药太医”。他曾跟随忽必烈渡长江征服南宋,后又在元朝任职30余年。年老时,辞官回乡。皇上感其忠,让他享受了怀孟路总管的待遇。他有4个儿子,后在朝中分别担任知威州、太医、卫辉路总管、睢州判官职务。
靳德茂(煌)与许衡同是中站人,且年龄相仿。许衡是1209年生,1281年去世,享年73岁。许衡是元忽必烈时期的重臣,其理学思想影响了那个朝代的文化。两人仅相差一岁,又同朝为官,这样的历史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断定:靳德茂(煌)与许衡一定相识。
如果没有此次发掘,东王封村人对于他们祖辈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靳煌”这个名字上,因为他们从不知靳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靳德茂。他们对靳德茂的故事知之甚少,只知道许家与靳家是两个有名望的家族,许家曾将一个最漂亮的女儿嫁给了靳家,且用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嫁妆。许家的女儿嫁到靳家后,与丈夫都很重视文化教育。
元代文物
为何多现中站
“你提的问题我也在思考,我想这不是‘巧合’二字可以解释的,一定有深层次原因。”当记者问为什么焦作迄今为止发现的元代墓葬都在中站时,杨贵金这样回答。
据杨贵金推测,当时的中站区在怀庆府辖区内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发达。那么,当时是怀庆府府址的沁阳为什么没有发现过元代古墓呢?对于这个问题,杨贵金说,文物出土的最大意义在于研究当时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面貌,对于此次出土的珍贵文物,文物工作人员尚未深入研究。
这批文物距今有7个世纪。7个世纪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但谁也不能回到7个世纪前看清历史,我们只能期望这批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别让7个世纪前的历史再从我们眼前溜走了。
相关链接:
元代墓葬啥特点
本报讯(记者王玮萱)对于考古爱好者来说,元代墓中出土的每件东西都令他们惊奇,因为元代考古发现太少了。那么,元代出土文物和墓葬都有什么特点?记者采访了市文物局高级研究员杨贵金。
元代出土的文物有很多种,陶俑、瓷器、木器、衣服、图画最有代表性。陶俑中以婢女、说唱俑为主,此次出土的大规模车马仪仗队在元代出土文物中是没有见过的。
杨贵金向记者介绍,元代早期和中期的墓葬多采用宋金时期的仿木建筑结构。到了元代末期,这种墓葬结构就基本上消失了,出现的墓葬多与明代墓葬相近。
元代墓葬的墓顶多为四角形,有的也为八角形,有墓道、墓室,多为砖式墓。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