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考古,会不会出现“海洋热”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董纯进 日期:2007-5-11
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组织的西沙考古工作队,经过50多天的奋战,对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考古,打捞出近万件宋代文物,并得出一批宝贵的测绘数据。
如此丰硕的成果,自然可喜可贺。目前,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不过笔者觉得,本次考古远未结束,还有许多相关工作要做,后续之路还很长。
海南有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本次考古发现,充分证明我国早在宋代就与周边国家、民族有着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回顾历史,在中国的航海史上,著名的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都与海南这块黄金海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沙宋代沉船遗址,恰巧将唐宋明三个朝代联系了起来。无疑,这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面对老祖宗留下的资源财富,如果只是满足于简单的打捞点金银财宝,实在是有点暴殄天物了。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极积保护,无疑很有必要。其实,我们不妨拓宽视野和思路,对西沙考古的后续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发掘。例如,可否将西沙考古的发现,改编成文学小说、影视作品,既宏扬了历史也宣传了海南;可否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海下古遗址资源,将一些已不具备开发价值的遗址开发成新的旅游航线……诸如此类,皆可详细研究、论证。这里姑举两例,算是抛砖引玉吧。
本次打捞的近万件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文物要留在海南。令人遗憾的是,建省近20年来,海南尚没有建起一座省级博物馆,目前的省博物馆尚处于在建状态。作为海洋大省,在海洋博物馆、海洋游乐馆方面,海南几乎是一片空白。此次考古发掘,无疑会增加省博物馆的工程进度。据悉,本次考古文物将收藏于省博物馆。一旦文物进入了省博物馆,是藏在深闺无人识,还是积极向观众开放,现在还不得而知。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讨论这个话题为时过早,有些杞人忧天。其实,笔者并非庸人自忧。省图书馆完工近两年,由于受经费、编制、专业人才所限,迟迟不能全方位向市民开放。而一旦省博物馆建成,面对大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有足够的人力应对社会的需求吗?如果到时受人力所限,大量的文物只能入馆束之高阁,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面对西沙考古带来的后续工作,有关部门应该提前有所思、有所为,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否则会措手不及。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传承历史。再珍贵有价值的文物,如果不能让其开口说话,则无异于一块废石。西沙考古,无疑是海南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海洋大省,如果能利用此契机,大力普及海洋历史文化科普知识,在社会上形成一股“海洋热”,则实为海南一大幸事。
编辑:可可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