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中游考古发掘找到了蜀文化分布去向
来源:雅安日报 作者:陈鹤颜 日期:2007-3-19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召开大渡河中游考古成果论证会,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文物局、省移民办、水规总院及大渡河公司等相关单位代表参加了论证会。论证会上,考古专家认为,大渡河中游考古发掘找到了三星堆文明的来源和去向,找到了蜀文化的分布和去向,大渡河中游的文化是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证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瀑电考古队领队刘化石向参会专家和相关单位代表汇报了2004年至2006年大渡河中游考古发掘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果(相关情况本报已作报道)。
刘化石在汇报中谈到,大渡河中游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发现了新的考古学文化,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其次,为深入研究细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大渡河中游的细石器文化建立在“富林文化”的基础上,延续至战国晚期。本次发掘出土的大量细石器,对于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细石器打制技术、文化特点、内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大渡河中游考古发掘,为文化交汇地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对文化交汇地带文化属性、文化内涵的研究,一直是我省考古研究的重点。战国到秦汉时期,大渡河中游一直处于石棺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石棉县永和墓地、汉源县桃坪墓地恰恰揭示出了这种交汇地带的文化内涵。
刘化石说:“我们认为雅安地区的宝兴、荥经、汉源、石棉等县,正处于巴蜀文化与西南地区的石棺葬文化、大石墓文化以及云南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各民族交流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这一地区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将有力推动巴蜀民族的扩张、石棺葬文化的迁徙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我省考古专家对大渡河中游的考古成果进行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大渡河中游的考古发掘,意义十分重大,对进一步研究三星堆文明、蜀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