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门遗址 解开扬州唐城“多大”难题
来源:今日扬州网 日期:2007-3-15
唐代扬州很繁华,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但当时的城市到底有多大,一直不很清楚,历史上有争论。南门遗址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城门通史”上,它还澄清了扬州唐罗城南界的多种说法,揭开了扬州城池考古的新序幕,为扬州城遗址四至范围确定奠定了基础。
今年2月10日报道的《南门遗址,那段被尘封23年的往事》一文中曾提及“当年考古资料丢失”一事,经过多方寻找,其实珍贵资料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当年参加考古发掘的扬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吴炜老人手里,老人向记者打开了一套从发现、到申报、再考古、最后填埋保护的所有资料,让记者大喜过望。这几天他正忙着整理,准备完璧归还给市文物局。
南门遗址石破天惊
被中国考古界称作“中国的城门通史”的扬州城南门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发掘掩埋后,时隔23年再次进行考古发掘。这部曾经轰动全国、历经千年的“城门通史”将掀开神秘面纱,展现于世人的面前,为扬州城遗址的保护展示、扬州文化博览城的建设,增添又一“黄金看点”。
南门遗址位于南通西路与南门外大街交叉口以东。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已在现场开出一条深约两米的“丁”字型探沟,探沟两侧堆放着清理出的沙土。这些沙土是考古人员23年前发掘掩埋时,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而特意撒放的。此外,泥土里还填埋了草包等物。1984年的南门遗址考古发掘轰动全国。当年,南门遗址被偶然发现,它澄清了扬州唐
罗城南界的多种说法,揭开了扬州城池考古的新序幕,为扬州城遗址四至范围确定奠定了基础。由于南门遗址由唐延续至清,历史连续性长,在全国古城门中非常罕见,被专家们一致誉为“中国的城门通史”。因受当时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制约,南门遗址在进行了一定的发掘后,被掩埋于地下保护,城墙叠压关系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此次,我市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再次考古发掘南门遗址,对其揭示、展示,并将其建成南门遗址广场。文物专家认为,时隔23年,南门遗址再揭“盖头”,是扬州经济大发展、文化大手笔的一大体现。这座较早被发现的扬州城城门遗址,将和东门遗址广场、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及正着手建设的宋大城北门遗址公园,构成宋大城四大城门景观。
唐城南至已越过漕河
南门遗址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城门通史”上,它还澄清了扬州唐罗城南界的多种说法,揭开了扬州城池考古的新序幕,为扬州城遗址四至范围确定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很繁华,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但当时的城市到底有多大,一直不很清楚,历史上有争论。主要是两种说法,一种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所记载的,南北5.5公里,东西3.5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有类似表述,只是南北变成了7.5公里。另一种认为,圆仁和沈括说法不对,唐代扬州城南线在今天的漕河一带。唐代及历代的扬州究竟是如何变迁的?我们知道,城市范围的大小对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影响。这次随着对扬州南门古城垣研究的深入,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得到了破解,此次发现的唐城,不仅城层上有依据,出土的城墙砖上文字也具有唐代风格,证明它们是唐代文物。
1984年在南通西路基建工地上,经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联合发掘,就地层叠压关系而言,可分为8个地层,除去底部的生土层和上部的扰乱层,最早的文化层是唐代文化层,继而依次叠压的分别是五代地层、北宋地层、南宋至元的地层、明代地层、清代地层;就遗迹现象而言,有城门、土城垣、砖砌城垣、瓮城马面、道路等。其中以东西走向的沙土城垣的时代最早,墙体未发现明显的夯筑迹象,唯墙体两侧和基部结构紧密,它建于中晚唐地层之上,土垣墙体含少量中晚唐瓷片,未见后期遗物复压在沙土城垣墙体之上的是瓮城和马面遗迹。瓮城凸现城门之外,呈扁方形,瓮城门道设在瓮城南墙东端,门道宽5米,进深浅9.5米,门道路面为夯筑土路。瓮城城墙厚约10米,两面包砖,内加填土。每侧砖包墙达1米,由底而上收分砌成。墙体断面呈等腰梯形,建筑用砖规格为40×30×5厘米,砖上多有铭文,如濠州、歙州、常州等。砌砖墙时,先开沟漕,填黄黏土作地基,沟漕开口在晚唐地层内,经解剖墙体,填土内所见均为唐代遗物,其建筑时代必为晚唐无疑。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从这一古建筑的布局形制来说,还是从它具体的一些做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城墙用露龈造,收分是四分之一或是五分之一,这些在北宋末的《营造法式》上有比较详细地记载,而扬州则发现了更早的实物。
继瓮城和马面之后,再度修筑城垣是顺沿土城垣外缘加砌砖包墙,其墙基压在晚唐瓮城东墙之上,又被五代瓦砾所复压。建筑用砖有一部分沿用晚唐城砖,也有一部分较晚唐城砖为大,与扬州邗江蔡庄发现的五代大墓墓砖规格相同,就地层叠压关系判断,它早不过晚唐,晚不过北宋初年。
总而言之,扬州唐城南区已越过了漕河,考古发现表明,古人关于唐城南界今城南运河的看法是可信的。
当年四种保护方案
扬州南门遗址内涵丰富,是扬州古代城建的历史缩影,也是古城扬州的历史标志和见证。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国内古城形制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也为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实际内容和宝贵财富。于是,对其保护引起了从中央一直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著名的文物、城建专家全来了,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徐苹芳、蒋忠义……见仁见智,慎重地拿出了四套保护方案。
室内保护方案一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四季分明,温差很大,夏季多雨,冬季多雨雪、霜冻,在考古发掘中,尽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临时性的加固防寒措施,但由于建筑遗存长期埋藏在地下,一旦重新整体暴露在外,经过一段时间日晒雨淋冰冻之后,不少砖块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碎裂,局部还发生了坍塌,因此有必要进行室内保护。
这一方案是在遗址南北长35米、东西宽30米,遗迹现象比较集中的西半部,采用薄顶大跨度的建筑予以整体覆盖,并在发掘现场内合理设计参观游览路线,在遗迹东南部长25米,宽20米的范围内,建造陈列室、接待室及其他与遗址陈列开放有关的配套设施,一次设计,一次建成开放使用。
利弊分析有利因素在于建设周期短,建设正规化,便于保护利用;不利因素则是一次性投资数额较大,资金缺口较大。
室内保护方案二
具体内容同上,有区别的是整体设计分期实施,即第一步首先采用简易式的棚顶建筑覆盖主要遗迹现象;第二步,建造与陈列开放有关的配套设施;第三步,将简易棚改为永久式的保护建筑。
有利因素在于分期投资,分期建设可以减轻财政压力;不利因素是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
室外保护方案一
城垣是防御性军事建筑,是整体暴露式的,如果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遗存进行加固,那么古城遗址采取露天保护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合乎情理。
这处古城遗址历经战争和自然的破坏,又经过几个不同朝代的改建、修建,内涵虽然丰富,但现象十分芜杂,不同时代的建筑不易分辨,但作为扬州城建历史的缩影,按原状加以保存才真实可信,因此在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后,可以因地制宜在发掘现场内设计出参观路线,并在遗址东南部建造附属设施。
有利因素主要是节省费用,不利因素可能不及室内保护可靠。
室外保护方案二
扬州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考虑到遗址中不同时代的遗存叠压在一起,不易分辨,可以根据实测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和出土资料把其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多的同一时期遗迹(如瓮城门道、瓮城东侧防御性墙台等)恢复建成具有时代风格外观完整城垣建筑。
有利因素是有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不利因素是不太真实。
比较权衡再三,富有文物保护经验的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徐苹芳提出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方案,那就是埋起来,过若干年经济条件许可了,再把它打开。今天我们终于又揭开它的“盖头”。
由于当时南门遗址发掘与保护难度,加上巨大资金投入,在物不能及的情况下,有关方面研究决定,南门让遗址不得不进行保守型保护,也就是让它再次掩埋到地下。为了不让遗址“受伤”,沙土回填非常细致。首先用黄沙对城墙进行包裹,犹如给城墙穿上一层厚厚的内衣;接着用柔软的细土覆盖在黄沙上,仿佛再给城墙穿上一件外套。
是啊,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还不如维持现状,现在看来,当年的保守型保护,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扬州曾先后5次筑城
据原扬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吴炜介绍,唐、五代时期,扬州先后有5次筑城之举,一是建中四年(783年)淮南使陈少游筑城;二是乾符六年(879年)淮南节度使高骈筑城;三是五代初期吴王杨行密筑城;四、五两次是五代末期韩令坤和李重进先后筑城。陈少游筑城是在平乱之后,出于战争的需要,而仓促采取的应急措施。唐赵元一《奉天录》云:“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领卒戍于盱眙。闻难,即日还广陵,深沟高垒,缮甲完守。”所谓“深沟高垒”者,当即“挖土为濠,积土为城”之意也。这和考古发掘唐代沙土城垣,无论其时代或筑城方式何其相似,由此推知沙土城垣当即为陈少游筑城之遗迹。高骈筑城据《旧唐书高骈传达室》是“缮完城垒”。高骈是筑城老手,对筑城有相当造诣,在其任职西川时“创筑罗城”,即因“蜀土散恶”,扬州蜀冈之下为沙土地,亦属“土散恶”,“骈至淮南,缮完城垒”,外加砖包墙,驾轻就熟。况且发现晚唐砖包墙铭文砖中,有关地名类铭文就有“楚州、常州、庐州、歙州、宣州、洪州、池州”,足见修筑扬州唐城动用财力、人力之广,也已突破了淮南道权力范围,这同高骈出镇淮南,唐王朝予以“进位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兵马都统盐铁转运使”的身份是符合的,据《桂苑笔耕集》记载,高骈在扬州还修筑了“羊马城”——一种类似于瓮城形制的军事设施。据此,晚于沙土城垣的晚唐瓮城马面,当是高骈“缮完城垒”所致。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