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大英“珍宝展”此次参展多是版画水彩画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张然  日期:2007-3-12
    突袭京城的大风,并没有降低人们参观故宫午门城楼展厅举办的《英国与世界——1714至1830》展览的热情。时隔一年,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再一次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而且带来了馆藏的中国文物。不过这次观众并未一致叫好,部分参观者表示展品多是版画、水彩画,看着不过瘾,有些失望。 

    观众感叹展览不过瘾 

    “大老远地来看展览,可多半展品都是画,罗塞塔石碑等真正的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根本没来。这展览让我觉得失望。”昨天上午,从天津来故宫游览的陈先生看过《英国与世界》展览后对记者抱怨。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编程人员,虽然喜欢历史,但对绘画艺术确实了解甚少,所以面对展览中满墙的版画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而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素描画在灯光不太明亮的展厅中也看不清楚。他表示,如果能多展出一些制作精美的器物,可能更符合他这种入门级的历史爱好者。据统计,这次大英博物馆带来的100多件展品中,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占了一半以上。 

    和记者一同来看展览的朋友也表示“重量级”文物不多,和一年多之前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珍宝展相比,这次展览看起来不过瘾。记者在展厅中停留的一个多小时内发现,参观者在雕塑、首饰、瓷器等展品前停留的时间超过绘画作品,在有详细介绍的展品前的停留时间多于没有简介的。 

    而另一位来自福州的张先生则表示这个展览非常精彩,并没有因为绘画作品较多而感觉乏味,相反他认为,那些写实的版画或讽喻时事的漫画作品是了解那段历史直观的媒介。他还表示等过一阵打算再来看一次。 

    有争议文物一件没露 

    虽然大英博物馆这一次带来了馆藏的中国文物,但是这场名为《英国与世界》的展览上所展出的文物被巧妙地限定在1714年到1830年之间。所以,1840年以后流失海外、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我们依然无缘得见。 

    在中英交往历史中的敏感话题是展览主题外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有记者干脆直接问被英国掠走的那些文物如何回归中国。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对此显然有所准备,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表示可以通过因特网、出版物以及出借展品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中国文物,也希望人们从不同视角看待这些文物。 

    追问主办方 

    中方 

    古建展厅限制展品规模 

    对于参观者这种失望情绪,故宫博物院展览部纪炜先生解释道,本次展览所选的展品经过双方反复研究,午门展厅和首都博物馆的展厅无论从风格还是面积上都没有可比性,这次特别选择了符合午门展厅古建特色的文物。另外考虑到展厅的承重能力,一些巨型的展品也只好“忍痛割舍”。例如埃及出土的罗塞塔石碑等大型文物根本搬不进展厅来。他还表示,鉴于中国观众对1714至1830年那段时间的英国了解不多,特别为这次展览撰写的说明文字要多于以往的国际性展览。另外展览中大部分画作都来源于英国本土,涉及风景、金融、科技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全面了解当时英国社会。 

    英方 
     
    展览主打“中国风”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葛瑞格表示,之所以将展览的时间段设置在乔治王时期,是因为18世纪对于英国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是全球化经济开始形成的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统治者被认为是一个哲学家,而中国也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国度’——长久以来欧洲的哲学家认为儒家学说是政府管理的良好模式,艺术家想像中国是一个人间天堂……”本次展览正是通过百余件展品展示中国与英国这种悠久的往来历史。“有些藏品看起来不起眼,例如展厅东侧的一堆灰狗雕塑等,但它们都是在英国最受欢迎的藏品之一。” 

    威廉·亚历山大曾出任大英博物馆素描版画部首位研究员。1793年,他以官方画家的身份参加了由英王乔治三世派遣觐见乾隆皇帝的马戛尔尼使团。如今他的水彩就在他曾驻足的紫禁城展出;而展厅的另一侧,则是英国建筑家威廉·钱博斯爵士模仿中国建筑,为威尔士王妃建造的丘园宝塔……这些展品不仅见证了中英两国政府的第一次交往,也见证了两三百年前盛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中国风”。 

    链接不起眼展品见证大历史 

    将针灸介绍到英国的 

    中国人 

    大纽扣立领大衣,精致的亚麻饰边领巾;前额的头发有些卷曲,系着丝带的辫子垂在脑后。这幅侧脸人像的衣着、打扮都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最流行的,而他的面孔却是中国人。按照展览说明,这个人名叫黄亚东。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的肖像画缘何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两百余年? 

    黄亚东到达英国的时间是在1770年前后,这比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还要早20年。所以,黄亚东成了当地稀有的贵客,人们争相拜访他,向他请教有关中国的事情。1775年,爱丁堡《医学与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医生安德鲁·邓肯的一篇文章,里面记载了他与黄亚东的一次见面经历?押“在一位伦敦绅士满是中国文物的家里,又来了一位地道的中国人——黄亚东,他还带来了一幅裸体人像图,人像的各个部位都标有直线。” 

    那其实是一张针灸图,安德鲁·邓肯是第一次见到。当时,安德鲁还第一次见到了针灸的痕迹——黄亚东大拇指第一关节上的疤痕,那是针灸治疗头痛时留下的。 

    1776年,多塞特公爵出价73.10英镑聘请当时英国顶级画家为黄亚东作画,画中的黄亚东身着中国服装。这幅画至今仍保存在公爵的乡间别墅中,现在展出的这幅黄亚东侧面像是当时极为杰出的建筑师之一乔治·丹斯照此画临摹的。 

    画家凭想象画出乾隆 

    1792年,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大使团访问中国,这也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派遣访华团。展品中有3幅水彩画,记录着使团在中国的情形,作者是使团的官方画家威廉·亚历山大。1793年9月4日,马戛尔尼在承德拜见中国皇帝的情景,亚历山大其实并没有亲眼见到,他只是依照在场者的回忆完成了这幅“乾隆皇帝驾临承德”的画作。画面上英国使臣正等待乾隆皇帝的接见。 

    在所有展品中共有两幅乾隆皇帝的肖像画,这两幅画像上的乾隆年纪、相貌都不尽相同,而且分属于大英博物馆及故宫。看起来比较年轻的乾隆画像是1795年出版的凹版蚀刻版画,也就是大使团回国4个月后出版的,这就说明它是在使团成员带回伦敦的画作的基础上制作的。但是皇帝的画像只有亲信大臣才能看到,英国使臣是如何得到复制品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这幅画的作者马里亚诺·博维是来自意大利的版画家,二十几岁就来到伦敦,当时彩色印刷技术还是个新鲜事物,只有高档消费者才能买得起,这幅乾隆皇帝像收入在博维一本版画集中。
编辑:夏腊梅
名称北禅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恭城武庙

类别市(地区)文保单位
名称天成寺舍利塔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云南卧佛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精神蕴涵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明十三陵的风水术

类别风水玄学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
 ·国家文物局长建议故宫“逐客..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