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胡同里长出新四合院
来源:大公报 日期:2006-9-29
刚进刘海胡同11号院,就听到西厢房传来悠扬的古筝琴声。有街坊告诉记者,“别看这是个新建的四合院,现在它却是什刹海地区最具人气儿的院之一。凡是坐着洋车逛胡同的人,到了这儿都要下车进去转转。”
刘海胡同11号院,院门口挂牌是什刹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中心主任是个帅小伙子。他告诉记者,这座两千余平方米的仿古两进四合院,承担着为附近十万居民提供社区服务与社区教育的功能。记者问他,在什刹海街道社区的流动人口可否像户籍人口一样,享受图书、文娱、健身等设施服务?他给了记者一个肯定的回答,没问题,完全一样。记者不禁羡慕生活在什刹海社区的人们。闲暇之余,有这么一个与什刹海典雅幽静的环境和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的院落;可以走动走动,享受荫荫绿树、蝉声阵阵,真是好福气啊。
什刹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给记者们讲述了一个老胡同里长出新四合院的故事。一年前,这里还是红砖排房,是个小学。每次沿着胡同走到这儿,都觉得不协调。后来,学校迁址了,院也空了。正好附近居民缺少个活动场所,于是西城区政府决定在这里建社区服务中心。可要个什么样的呢?开始就想着地方要够大,所以盘算着盖个三层楼。但最后,居民和街道领导商量来商量去,都觉得只有四合院才配得上这里幽静的胡同。可是盖座四合院谈何容易。去年秋天起,参与这个院设计的郭团中先生和同事们骑着自行车,天天串胡同,看到经典的院子就进去参观、记笔记、画草图。米粮仓胡同、西四北四条……他们一转就是小半年,最终画出了草图。柱子不能对着门、房间总数要单不要双……三位专门请来的古建专家,商量了一个月,把设计方案修改了不下20次,最终定稿。特意从承德请来的专业施工队,举架铺瓦、刷漆描梁,用老手艺盖了一座占朴的四合院。不久前,小院落成了。老居民都赶来了,敲锣打鼓为它的新生庆贺。现在,京味十足的院里,清水脊、规矩盘子、蝎子尾……老北京民居的建筑构件一样没少;青砖、灰瓦、朱红的大门……老宅子的色调一点没变;彩绘的廊子、青翠的老树、叫个不停的知了……院子的味道回来了。
而在离这里不远的柳荫街西口袋胡同20号院,记者看到绿叶间藏着红石榴,大枣树上挂着鸟笼子,在葡萄架下,已经60多岁的朱秀辉老人将四合院的故事娓娓道来,从院子里种树的规矩,到悠闲的生活状态,让我们这些记者听得如痴如醉。转了一天的北京胡同,我们不就想看看老北京的模样吗?其实。我们想在胡同里找的也不过是那么个“劲儿”,老房子、老树、老人小孩,都带着热乎劲儿,缺一样也就不完整了。是啊,“老北京”的生活离不开胡同和四合院,北京城的历史也与胡同和四合院密不可分。古老的胡同讲述着历史变迁;四合院上演着一代代北京人的喜怒哀乐。
新北京在找回老北京。这是开始,还远没有结束。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