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三峡库区考古首次发现“中华倒刺鲅”
来源:新华网  作者:廖君  日期:2006-5-14
    三峡库区秭归卜庄河考古近日又有新发现,在众多的古动物遗骸中,考古工作者新发现了多种特殊动物,其中“中华倒刺鲅”在三峡考古中是首次发现。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武仙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秭归卜庄河遗址从1997年连续发掘至今,目前已转入资料整理阶段。卜庄河遗址动物群是三峡地区最丰富的遗址动物群之一,他是从今年4月底开始对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研究的。

    武仙竹介绍说,中华倒刺鲅是三峡地区地方动物中的优势鱼种,但在三峡考古中,一直未发现中华倒刺鲅的踪迹。是古代三峡缺少这种鱼种,还是三峡先民没有捕获这种鱼的技术呢?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三峡考古工作者。在卜庄河遗址动物遗骸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三峡考古中出土的中华倒刺鲅,其标本有较为完整的下咽骨,以及下咽骨上附着的3行下咽齿和同一个体的部分脊椎骨等。中华倒刺鲅现生标本一般体长在30厘米以下,但根据卜庄河遗址发现的标本测算,该鱼种古代体长可达到45厘米左右。

    武仙竹说,三峡临江的古文化遗址中,常见大型青鱼、草鱼。以前在巴东店子头遗址、秭归何光嘴遗址中,均发现有体长达2米左右的青鱼标本。这次卜庄河遗址动物遗骸中,又发现了体长可达2米左右的草鱼标本,这是国内目前考古工作中发现的最大草鱼标本。

    考古工作者通过整理研究还发现,卜庄河遗址古居民肉食资源以家畜为主,这与三峡此前大部分遗址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形成截然反差。同时,该遗址动物遗骸中还发现用鱼鳃盖骨、鳖甲、羊肩胛骨等多种材料制作的卜甲(骨)。这些现象反映,该遗址古居民的经济地位比较高,可能是三峡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因为家畜可提供人类较多的脂肪和油类,而野生动物一般瘦肉较多。在家畜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人们肉食以肥肉为贵。
编辑:钻天杨
名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精神蕴涵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明十三陵的风水术

类别风水玄学
名称皖南村镇中的风水术

类别风水玄学
名称北宋山水宫苑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秦汉宫苑“一池三山”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
 ·国家文物局长建议故宫“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