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逃搬迁或被拆除?中国古私宅的公共维护难题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孙展 日期:2006-12-7
属于国家或地市级保护单位的老房子,其维护和处置仍由个人决定和承担
多数老宅的命运,似乎不是搬迁,就是被拆除。
姚远龙的家,是一栋建于清代的老宅,原本为三厢两间一天井的砖木结构,在一场风雨过后出现坍塌,2006年8月,姚远龙将它夷为平地,在此修建了一座三层高的新式砖房。
“我也知道老房子好看,但是用起来实在不方便。”姚远龙一边吸着烟,一边帮着建房的工人传递各种工具。
姚远龙说的没错,尽管有着诗意的外表,这样的老房子居住起来并不舒适,因为密封不好,每到冬天,寒风肆虐。不仅如此,狭小的窗户也影响了屋内的采光,由于年久失修,房屋中很多木结构已经朽烂,这样的房子随时都可能会在一场风雨过后垮掉。
姚远龙的新房子造价十多万元,是他数十年的积蓄。“同样的钱,如果拿去维修老房子,再多一倍也不够。”姚远龙说。
根据《姚村村志》的记载,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姚村最早的先祖姚烈在南宋景炎三年,从绍兴会稽山迁至兰溪龙山落户。尽管遭受过兵乱、瘟疫、火灾的劫难,但这个千年古村还保留有众多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十多年间,前来姚村探寻古建之美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1992年起,姚村残留的55栋古民居,被兰溪市宣布成为清代建筑保护群。
这样的“身份”并不能改变姚村这些乡土民居的尴尬现实。
尽管属于市级文保建筑,却没有太多的资金可供使用。因为产权属于私人,这种老房子的维护仍然要由个人出资,可要想修复这样的古建筑,所花费的资金远远要大于再建一栋新式住宅,村民们普遍没有这样的财力和动力。
而一户一处宅基地的规定又让他们无法另择地点建造新居,于是拆旧建新,就成为村民们最方便的选择。
站在姚远龙还未完工的新居顶层,可以看到姚村清代建筑群的全貌。粉墙黛瓦,灵秀写意的马头墙、以及游回曲折的宅间小巷。在一群老房子中间,姚远龙的新房有些突兀。
出于对先祖的崇敬之情,和姚远龙修建新房同时,村民们还是决定集资对姚村里的一栋公用厅堂进行重新维修。
于是,厅堂内原本朽烂的木制构被替换掉,无论新旧材料都被涂饰上一种红黑色的油漆,已经很难分辨出原来的模样。厅堂外的门楼,本由青砖砌就,上面雕刻着花纹和图案,如今被村民干脆用水泥抹平,再用青色的涂料画出一块块青砖的模样。而保存时间最为久远的后堂,始建于明代,本来是整个厅堂的精华所在,现在却被在屋内砌起了一个瓷砖平台,现代瓷砖和久远的柱石相互映衬,为这座老宅平添了一些怪异的色泽。
而同样在浙江兰溪市,长乐村的命运似乎稍好一些。由于村内的古建筑大多兴建于明代,这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但禁止人为地损毁古建筑的行为,一些特殊的政策也对这个古村落有所倾斜,例如,如遇到村中有人修建新房,他不必在原址拆旧建新,而是可以在村外统一规划好的地段另建新居,新居则做成仿古样式以求与环境的统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乡土建筑会有一个更好的前景。由于同样缺乏维修资金,每年都有两三栋老房子倒掉。如今,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村庄,早已不复当年模样,村庄四周兴建的新式砖瓦房,已经完全遮盖了古村落的旧貌,只有深入村中心,才能从斑驳陆离的古巷道中寻找到昔日兴盛时期的痕迹。
在长乐村,仅登记在册的古民居就有88栋,其中被列入一级保护的有25栋。今年,通过拨款和借贷,长乐村用180万元修缮了部分建筑,但相对于这个庞大的群落,这些钱不过是杯水车薪。
虽然,古建筑学者们频繁出入这个村庄,试图带来一部分资金对其进行维护。但整体状况并无改观——即便是保住一些重点的建筑,一旦与之配套的,那些体现农耕社会全貌的普通民居一栋一栋地消亡,这些建筑独自存在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村民们对此也并不热心,没有游客的到来,保护这些古老的民居似乎并不能得到什么现实的利益,相反,一年一年的投入却像是一个无底洞。
这些让村长金志明有些苦恼,但他还是盘算着自己的村庄整治计划。他不知道何时能够完成目标,可那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却也许等不及那一天了。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