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山海关古城修缮保护迈出新步
来源:经济日报  日期:2006-10-21
    有效保护开发古城

    投入巨资保护和开发山海关古城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认为,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坐等条件和墨守成规是行不通的,必须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预测后,进行有前瞻性的大胆实践和大胆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海关长城保护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体现三大需要:一是再现古城历史风貌的需要;二是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三是改善百姓生活的需要。

    据悉,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已经成为河北的“文化建设一号工程”。

    秦皇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书记时晓峰感慨地对记者说:“对古城实施保护性开发,一直是历届区领导的夙愿,是几代古城百姓的企盼。”她对古城开发的意义作了进一步阐述。

    其一,古城保护开发具有文化效益。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这是文人墨客对山海关古城的真实写照。

    事实正是如此,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写照,而山海关古城是长城中精粹的部分。

    其二,古城保护开发具有经济效益。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物搭台,旅游唱戏。这是科学利用和科学保护文物古迹的一个重要环节。山海关古城七城连接,总建筑面积接近3平方公里,城内现存历史遗迹53处,有价值的民居四合院有112处。但未经保护开发,杂乱无章,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山海关赖以生存的旅游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呈下滑态势,由于景点分散、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在山海关滞留的时间平均不到半天。通过对古城有效的综合性保护开发,使文物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成为重头景区,游客滞留时间、综合效益都可增长数倍。

    其三,古城保护开发具有社会效益。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从规划动议至今,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要通过对古城的保护开发,给相关百姓的生活带来历史性变迁。借助保护性开发,建设设施完备的居民小区,使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从而体现出古城保护开发的社会效益。

    正是这种综合效益的促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作很快展开了。

    破解技术资金难题

    工程建设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为技术支撑;一为资金保障。尤其是古建工程整体开发对此要求更高。

    在古城保护开发中,规划设计是灵魂。山海关古城的保护开发者专门聘请了中外专家进行古城保护开发规划设计。他们先后做出《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山海关关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山海关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经过复建开发后的山海关古城将恢复雄姿。古城内将形成五个功能区,即大明城军事体验区、东四坊休闲游憩区、市井文化体验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四合院商住区。五个功能区将贯穿长城文化主线,展示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军事、民俗特色,让游人尽享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美。此外,他们在对建筑技术问题的落实中采用了严格的招投标责任制,通过公开竞标,古建工程施工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北京古建和山西古建两家工程公司分别中标,通过严格的管理,使施工质量达到仿古建筑一流水准。

    抓古城保护开发,资金筹措是关键。根据规划,工程划分为政府投资区域和市场运作区域。政府投资部分主要用于历史文物的修缮和恢复;市场运作部分,主要进行古城中商贸娱乐设施的开发。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到山海关长城进行专题调研,很快将山海关长城列入国家发改委、文物局共同编制的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项目建设“十一五”规划,由国家投入2亿元资金实施对长城本体的保护修复,并要求工程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竣工。

    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为城区整体开发带来了契机。近两年多来,山海关区委、区政府携13个合作项目先后赴北京、厦门、哈尔滨、太原等地招商,共签约7个大项目达成3个合作意向。到2006年10月,古城四条大街街景整治、西河家园安置区等招商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已突破4亿元。

    投资效益已显现

    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投入巨大的资金,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目前经过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初步显现,据山海关古城开发办负责人介绍,主要有以下几项收益。

    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有效投资,山海关古城开发共完成了部分长城本体、钟鼓楼、望洋楼、迎恩楼、服远楼、东罗城东南、东北角楼、大悲阁、三清观、东西大街五座牌楼、兵部分司署、四野临时指挥部、田中玉公馆、长城博物馆、长城民俗博物馆等多项工程的修缮和复建,这些景观组成了山海关旅游的主骨架。登上燕山角山峰俯瞰:过去杂乱无章的城区已经被东西南北4条大街划定成4大板块,钟鼓楼居中而立,5道牌坊沿东大街依次竖立,周长4公里的城墙如长龙卧波,东罗城、西罗城、东翼城、西翼城为四方辅佐,威远城为前哨拱卫,老龙头为接海纽带,整个明代长城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轮廓清晰可见,文物价值得到了有效体现。

    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为了提高群众搬迁后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门制定了十套搬迁方案,仅住宅开发就设计了17种户型。古城内居民过去住的是普通平房,政府部门在搬迁中实施了产权置换和货币收购双轨政策,让搬迁后的居民住上宽敞的房子。优惠的政策和一系列奖励措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为了完成东罗城1060户居民和关城四条大街1126户居民的搬迁,政府部门在古城西关建起了36栋、10万平方米的西河家园小区,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气。搬迁后的老城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50%左右。搬迁户张兴本大爷感慨地说:“现在的住房与过去的住房比,真是天壤之别呀。政府真把好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投资取得丰厚回报。古城开发应该说达到了政府投资见效快,企业投资不亏本的目的。山海关古城开发面积为1.5平方公里,古城内用于商贸开发,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街景面积就达300亩,大账一算,足见开发者匠心独具。

    旅游效益得到有效发挥。山海关区实施了“向古城挖潜、向海上延伸、向山野拓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山海关古城开发为牵动点,精心打造大山海关旅游品牌,使山海关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5年全年接待游客达到268万人次,完成旅游门票总收入83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3%和36.1%。今年1—8月接待游客达到221.5万人次,完成旅游门票总收入7560.77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5.81%和27.55%。随着景区景观的恢复,吃、住、行、娱、购一体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山海关的旅游相关产业预计年收益将超过5亿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整理提升。山海关古城改造作为河北“文化建设一号工程”,实施两年多来,以物质文化保护性开发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把开发物质工程和文化工程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他们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委员会,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已出版《山海关图志》,完成了《话说山海关》、《山海关传说》、《历史名人与山海关》等系列丛书的样稿;五集电视系列片《山海关》向40多个国家播出。目前,有关部门准备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投拍反映山海关古城历史和民族风情的影视作品。正是通过这种历史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向促进,山海关古城开始向世人展现崭新的魅力。
编辑:夏腊梅
名称恭城武庙

类别市(地区)文保单位
名称天成寺舍利塔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云南卧佛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精神蕴涵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明十三陵的风水术

类别风水玄学
名称皖南村镇中的风水术

类别风水玄学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
 ·国家文物局长建议故宫“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