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文门外的故事皇府开支重点财源
来源:北京时间 日期:2006-1-11

老崇文,言其历史悠久。
新世界,颂其日新月异。北京的崇文区,因崇文门而得名。崇文门建于元代,起始叫文明门,到了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城楼,并加筑了瓮城,更名为崇文门。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早期,崇文门的地位比较显赫。当时北京共有二十座城门,门门各有分工,不能混用。崇文门则是皇府开支和皇室消费的重点财源——“税关”。皇府的武备院、翰林院、军机处等部门以及皇上太后的生活起居费用,都靠崇文门的税金解决。把守崇文门税关的,只有载垣、肃顺等皇亲国戚才轮得上。
崇文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又造就了崇文门外的发达经济和繁荣市况。当时东南的漕粮土产,外省的赶考学士,海外的奇珍异宝,陆路来的商品货物,都汇聚到此。于是崇文门外(也就是今天的崇文区)肆廛栉比,会馆林立,五方杂处,万美毕集。商贸往来离不开保镖,于是这里就有了爱国义士大刀王五的源顺镖局;京城文化缺不得名角科班听戏,梨园子弟公所就立在喜神庙。崇文门外庙多,几乎是三步一庙、五步一寺。有名的就有圣泉寺、弥勒庵、药王庙以及回族的礼拜寺等等。庙多,庙会就多。明清两代,花市的三处庙会在京城都有名:一处是火神庙,一处是灶君庙,还有一处是东北角的蟠桃宫。每到开庙之际,全城的百姓都到这里进香和游乐。庙会带动了花市商贸的繁荣。
的确,花市是崇文门外最繁华的一个地方。它在古老的京城中算是比较长的街道之一,距今至少有600年的历史了。清代以前,花市叫火神庙,每旬逢四有庙会。庙会以卖绢花为主,慢慢儿地人们把火神庙的庙会称为花儿市,后来干脆以花儿市当了地名。
花市聚集着很多绢花作坊。这些“花儿作”通常是家族性的,做出的绢花,直接拿到庙会上出售。据《旧都文物略》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一千家以上。”可以想见上千家经营绢花的店铺集中在此争奇斗艳的情况。花市也就涌现出不少名闻遐迩的能工巧匠,其中“花儿刘”做的绢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过奖。解放后,“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金玉林,他做的绢花组成的大型花车,多次参加国庆游行。花市虽以花闻名,但北京所积淀的深厚的民族工艺文化中,精通古建、刻石、砖雕、木雕、玉雕、琉璃、紫砂、泥塑、镶嵌、彩绘、编织、剪纸……能工巧匠及其传人聚居于此,因此崇文区被誉为“工艺美术之乡”,在全国也具有代表性。

今天,崇文门外、整个崇文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几届崇文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昔日低矮破旧的平房如今已经被新景家园、富贵园小区、花市枣苑等一批现代化的居住小区所取代。与花市西口相接的崇外大街,也由改革开放初时路宽的25米,拓展到70米,一时成了北京市道路的标杆。自崇外大街后,崇文区又相继拓宽了两广路、幸福大街,打通了台南路,重建了永定门城楼及神苑御路。在道路与市政条件改善的同时,崇文区的经济建设也在突飞猛进。1993年,崇文区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联手,主要集中在崇外大街两侧进行开发建设。到了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新世界商厦建成开业,金伦大厦的改建成功,同仁堂的入驻,哈德门饭店的升级……使崇外地区成为北京南城最具规模的消费集中地。此后建成的“百荣世贸商城”享有“亚洲商业航母”的美誉,“百工坊”集中了100多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崇文门城楼早已拆除了,城楼以东至东便门角楼那一段残留破败的城墙,如今已被崇文区按原规模修建一新,建成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每逢金秋十月,这里便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节。
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后,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进行了视察。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庙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由崇文区集中到了龙潭湖公园举办。迄今为止,龙潭庙会已经办了22届,每届庙会游客都达到百万人次以上。庙会不仅再现了浓郁的民俗风情,而且还挖掘发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传统的民间花会。不少档民间花会正是从龙潭庙会走向世界的。
“崇尚文明”、“崇尚文化”的崇文区,还造就了不少文化人。著名作家肖复兴、母国政,摄影家贺延光、解海龙等都是从这片沃土上名扬海内外的。
“文化立区、商贸强区、体育兴区”是这一届崇文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极富个性化的口号。今天,这个区正在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造“王”字形经济磁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和永外商贸服务区,把崇文区建设成为古都文化风貌与现代生态景观和谐并存,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生活舒适的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着力打造“宜商、宜娱、宜居”的首都功能核心区。
崇文门外的故事很多很多,将来还会更多更多!
编辑:夏腊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