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宋名寺大山院遗址重见天日
来源:闽南日报 日期:2006-1-10
最近,漳州宋代名寺大山院遗址重见天日。当记者赶到位于市区北环城路的莲花山,数百平方米的挖掘现场展现在眼前,省、市考古人员正对漳州史料上有诸多记载的北宋名寺大山院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还对附近的莲花山旧石器遗址实施第二阶段发掘,成果令人惊喜。
大山院遗址位于顶岱山村的北环城路旁。据《漳州府志》和《龙溪县志》记载:该寺位于“城北七里许,树木茂盛,岑静清幽”。它始建于北宋崇宁甲申年间(公元1104年),是当时皇帝批准诏建的寺庙,原名为“万寿禅寺”。史志中有描述它当时的巍峨壮观,从现场挖掘出来的遗址一部分轮廓,也印证了这点———可说是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遗址现存6棵菩提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每棵都需数人合抱,可以想象当年的大山院确实是丛林中的一座名胜大古刹。现场还留存有一块大石碑,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已无法辨认字迹,文管部门准备请专业人士拓片后进行解读,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当地古稀老人向记者介绍,清同治年间太平军攻陷漳州时,一把火烧了大山院,后曾复建,但因财力不济,规模和标准均无法与当时相比,后来寺院成为村办私塾场所。在“大跃进”年代,当地为建村办农场,彻底拆了大山院,将石头、砖瓦等全部拉走,至此,近千年古寺不复存在。村里至今仍散落着该寺的石柱、石鼓等。
不久前,大山院遗址所在地被规划为“电子工贸园”,20余天前,文管部门着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的前殿、中殿已基本被清理出来,室内的地板砖、墙迹、石柱基座、三合土地面、地下排水设施等均清晰可见。地下排水管均用瓦筒构成,保存十分完整,还有用于过滤脏物的沉积井,整个设置科学合理。据了解,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明清青花瓷片和少许明清铜钱;村里也寻到了一些遗落的构件、柱础、香炉等,出土年代,宋明清皆有。在近在咫尺的莲花山遗址,还掘出宋朝古墓,里面葬有五六十具和尚的尸骨。目前在遗址上看到的还是明清时代的遗址,接下来他们还要重点向北部开挖。
编辑:夏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