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藏族民居建筑
来源:古建中国 日期:2018-1-29
我们从藏族民居建筑出发,以拉萨地区碉房民居建筑作为典型案例,研究高寒的气候环境、跌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该地区民居在整体建筑构造和营建方式上的影响,从而深入分析藏族碉房民居建筑传承至今的深刻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厚重的传统建筑精髓。
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碉房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整个建筑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均较为简洁,一般为方形平面。以下,我们针对碉房的整体建筑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就坡建房
西藏属于寒冷气候区,民居选址大多选在南向山坡的中下部,这样既可接受到最多的太阳辐射,且冬季有防风保护,夜间也不至于受谷底下沉聚集的寒冷空气的影响。沿坡地建房,特别是坡度较缓的坡地,一般采用的是层层后退的方法。
2、封闭院落
建筑沿院落周边布置,可以获得最大的建造长度,减少用地的剩余边角,增加容积率,并得到集中并且易于管理的中央空地,具有明显的节地功能。此外,封闭院落还可以阻挡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干净。
3、屋顶平台
由于山地条件的限制,缺少大面积集中的平坦用地,藏族碉房“屋皆平顶”的形式自然形成了可供利用的屋顶平台,有充足阳光和开阔视野的平台兼有眺望、扩大起居面积的作用,丰富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层次,成为住户不可缺少的生活场所。
4、方室横厅
藏族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当地寒冷气候和建筑材料的限制,通常呈现出外墙厚重封闭、体型方正集中的特点。这种不分开间进深的“方室”是用最少的围护结构获得最大使用面积的一种平面形式,同时也是相同面积下,外墙散热面积最小的平面形式。
5、低矮空间
根据物理学原理(热空气密度较轻,在空间中会上升),传统的藏族民居层高普遍较低,一般净高2.2m,通常不超过2.8m。这样,不仅有助于减少建筑围护结构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保暖,并且房间内部有利于较少的热量获得较好的热舒适条件。
6、厚重的维护结构
厚重的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蓄热性能,可以有效抑制室内外温差的剧烈波动。特别对于拉萨地区藏族碉房的被动式太阳房,应避免采用轻质维护结构,而需要有足够的蓄热体来蓄存白天多余的太阳辐射热,在无太阳得热的夜间来为室内采暖。
编辑:珊瑚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