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丰镐遗址
来源:考古中国网 日期:2017-9-22
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与发掘 丰镐遗址的调查始于1933年。1951年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伯洪主持进行了一系列发掘,比较重要的工作有:1954年在普渡村发掘一座穆王时期的墓葬,出土铜器中的长囟盉有铭文,为该墓年代提供了明确的证据;1955年在客省庄清理西周墓葬51座;1956~1957年发掘了张家坡西周居住址和墓地;1959~1963年在马王村发现两处夯土台基,为探索丰邑的中心提供了线索,还查明了与丰镐地区关系密切的丰水、鄗水、鄗池及昆明池等古代水道的位置;在洛水村发现西周的夯土台基和板瓦、白灰面墙皮建筑遗存等,为探寻镐京的中心提供了线索。此外,还在马王村、新旺村等地发现数批窖藏铜器(见长安铜器窖藏)。1962年出版了考古学专刊《沣西发掘报告》。
分期与年代 丰邑范围内的居址和墓葬,可分为先周和西周早、晚期3个阶段。先周遗存除在客省庄清理的一座土窑式居址外,在张家坡和客省庄发现的乳形袋足鬲和施横绳纹的“瘪裆鬲”,则为此期的典型陶器。西周早晚期的居址和墓葬,在张家坡、客省庄都有发现。早期陶器有瘪裆鬲、双立耳罐、簋、粗柄豆、尊、三足瓮等;晚期陶器有矮裆鬲、罐、盂、细柄豆、圜底瓮等。早期墓常见有腰坑,并有殉狗、殉人等现象,用于陪葬的车马坑也多属这一时期,随葬品的组合是鬲、簋、罐,少数加豆;晚期墓大都是小型墓,陶器组合为鬲、豆、罐和盂。关于各期遗存的年代,先周遗存下限约在武王灭商之年,上限相当于文王作丰邑之年或稍早。西周早、晚两期则以穆王或稍后为分界线。
镐京遗址的西周遗存可分为3期。陶器中尊仅见于早期,圈足盘和三足罐见于中期,甑见于晚期。各期器物的器形和特征与丰京遗址所出者相同。
遗迹 在马王村、洛水村等地发现有夯土基址、陶质排水管、板瓦和白灰面墙皮等建筑遗存,陶水管长1.07米,为便于套接,两端粗细不一,口径分别为0.32和0.22米。板瓦长约0.45米,宽约0.3米,表面饰绳纹,有瓦钉或瓦环,板瓦的出现是建筑材料上的重大突破。推测这类建筑应是王室、大贵族住的。但有关丰镐遗址宫殿区及宫殿建筑形制等,目前尚不清楚。
小型居址发现近20座,可分为土窑式和半地穴式两种。土窑式居址系先在地面挖一口径5~9米、深约5米、平面为椭圆形的深坑,再从一壁掏出窑洞,坑底有一条供出入的土坡道将住室分为两半,坑底不平,常有1~3个灶;半地穴式居址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3种,地面平坦,周壁垂直,有斜坡门道。这种穴居或半穴居状态,可能是周民族“陶覆陶穴”的传统生活习俗的反映。
居址附近常有窖穴和水井。窖穴多圆形袋状,底径1~2米,内常出完整的陶器。水井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深在9米以上,井壁有对称的脚窝。
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情况尚不清楚。但已发现铸造青铜器的陶范,未经烧制的瓦坯碎块,10余座陶窑,为数甚多的骨角原料、半成品、成品、砺石等。陶窑由窑室、窑箅和火膛构成,窑室直径约1米多,窑箅上有圆形箅孔。窑前都有供烧窑时操作的场地。
遗物 出土遗物有石器,铜器、陶器,骨、角、蚌制品,原始瓷器及各种质料的装饰艺术品等。
石器有斧、锛、凿、锤、铲等,其中石锤斧是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物。刀、镰则以蚌制品为主,这也是西周文化的突出特征。此外还有磨石、纺轮和铜、骨、角制的锥、针、网坠等。铜铲则仅发现1件。陶器有鬲、甗、鼎、甑、簋、豆、盂、罐、尊、瓮等。铜容器与原始瓷器多出自墓葬和窑藏。新旺村发现的1件窑藏铜鼎重82.2公斤,应是王室使用的重器,同地出土的(辶失甫)盂铭文记载周王内宫后妃遴选宫人宫婢之事,是有关西周宫廷制度的新材料。
装饰艺术品有大理石雕制品、骨雕马头、泥雕牛头、骨笄、料珠、玛瑙珠及其他玉石饰件等。周人也崇尚占卜,多钻、凿、灼兼施,卜甲则只施方凿和灼。有2片卜骨刻字,有人认为所刻的字是易卦中的卦象,也有人认为是已经失传的文字。
墓葬 发现的墓葬及附葬的车马坑、马坑和牛坑约400座。其中除少数出自普渡村外,余均在张家坡及客省庄。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为俯身直肢葬,头向不固定。随葬品多放在头前、棺内或棺椁之间,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头前二层台上或容器内。早期墓有殉人,一般1人,多则殉3人。
车马坑有方形、扇形、长方形3种。前两种都埋1车2马,长方形竖穴中埋2车4马、2车6马或3车8马。车箱下常有殉人;马坑多长方形竖穴,内埋马2匹;牛坑为圆形或长方形,内埋牛1头。
编辑:珊瑚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