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稼楼:上海农耕文明发轫地
来源:新民网 日期:2017-9-6
“江南水乡,城隍故里”。召稼楼古镇,是元末明初号召农耕垦荒机构所在地,堪称上海农耕文化发祥地。历经明、清、民国时代的发展衍变,逐渐形成江南水乡集镇,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以及相互关联的街巷、桥梁和水系。她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上海32个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8年,古镇实施修复性改造,并于2010年5月28日正式开街。
2015年召稼楼古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召稼楼旅游人次屡创新高,近两年召稼楼年接待游客均超过350万人次。
“十里晓烟波,数声召稼钟”,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有着近800年的历史。这里是上海农耕文明的发轫地。如今的召稼楼古镇已经成为上海近郊一个极富特色的游览景点。全镇曲水环绕,小桥纵横,礼耕堂、资训堂等明清古迹散处其中,白墙黛瓦,庭院深深;叶宗行纪念馆、秦裕伯纪念馆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农耕发源
天气转凉了,住在市区的张阿姨打算去趟召稼楼,买点咸肉、肉皮,家里还需要添个筛子、锅刷,这些小物件现在也就古镇能买得到了。当然,还要吃吃油墩子、小馄饨、海棠糕饱饱口福,看看沪剧饱饱眼福。在游客眼里,召稼楼古镇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其实召稼楼地区是上海最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今天的召稼楼古镇见证了上海800年来从勤恳务农到高楼林立的传奇经过。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蓝天白鹤飞,野塘春草肥。”这是北宋时期的召稼楼地区。彼时这里一片滩涂,鸟兽芦苇,人迹稀有。“召稼楼古镇有近800年的历史了。”说起召稼楼,召稼楼的“老土地”、召稼楼古镇顾问室的陈公益老师如数家珍。2005年,上海市划定了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召稼楼便是其中之一。这时的召稼楼古镇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只有一家烟杂店、一家茶馆、一个裁缝铺和几个理发铺。由于年久失修,传统街巷、名宅民居和文化遗迹等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2006年下半年,由陈公益等人组成的文化考察组来摸底考察这里的历史文化。“浦江镇古集镇、古村落有好几处,陈行、杜行、鲁汇都是。一圈考察下来,发现杜行最大、保存最好,但我们最终确定开发召稼楼。这里保持着原始乡村的完整风貌,不仅老街古风犹在,而且许多古老的建筑及遗址没有损毁。尤其是整条南街和沿市河的街道基本上保留着历史原貌。礼耕堂、广智学堂故址、梅园、宁俭堂等宅第,楼宇雕龙画凤,庭院古朴淳厚,文化底蕴丰富。召稼楼还是浦东农耕文化的开端,是浦东垦荒,发展农业文明的象征;这里是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的故乡;这里还是疏浚黄浦江第一人叶宗行的故乡。中国教育家黄炎培、共产党杰出领导人张闻天、一代书法家苏局仙等人都在这儿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2008年,古镇实施修复性改造,2010年5月28日正式开街。
南宋得名
2010年之前,这里还是个不知名的村镇,村民大多以种田为主,那时候要问“召稼楼在哪儿”,很多人可能一脸茫然。
南宋迁都临安后,中原地区农民、士人、官员随同政权纷纷南下,其中一部分流落到召稼楼地区。相传南宋绍兴年间,寓隐的谈德中招纳流亡无依之民垦荒种田,在今天召稼楼的北街口搭建一座平台式小楼,“专为召稼耕农夫而用”。后来形成了以小楼为中心的集镇,人们将集镇叫做召稼楼。到元代,召稼楼已成为浦东垦荒中心。
到明代,工部右侍郎谈伦特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改建召稼楼,上悬大钟,敲钟召唤散居在附近的农民劳作、歇息、收工。到清代,徽商奚仰怀在召稼楼建宅院,扩学堂。移民的垦殖,土地的熟化,技术的改进,召稼楼地区的米粮生产驰名浦东,人口稠密,街市繁荣,成为浦东名镇。
城隍老爷
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是谁?很多上海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秦裕伯。秦裕伯和召稼楼还有一段渊源。
秦裕伯是元代人。自幼随父生活在大名(今属河北省)。至元四年(1344年),秦裕伯进士及第,就任湖广行省漕运使,后迁山东高密县令。秦裕伯为官清廉,深得人心。后来任福建行省郎中,当地有刁顽之徒。秦裕伯规定,盗匪首次捕获,发款嘱其自谋生活;再捕获则杖数十,令其归耕;第三次因罪抓获,即数罪合科,加以重罚。盗贼匿迹,百姓称颂。
元末,时局动荡。秦裕伯弃官回到祖父的老家上海。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广招天下能人贤士,听说秦裕伯富有学养,政绩卓著,就命中书省召请。但秦裕伯感念元廷对他一家的恩典,坚辞不就。洪武六年(1374年),秦裕伯因病去世,葬于今天的浦江镇勤劳村长寿里。
临终前,他对家人表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朱元璋听说后,感慨道“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就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现在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就是秦裕伯。他是我们这里人。”陈公益说。
改变浦江
在明代之前,黄浦江不是现在这样的走势,是从大治河一线走向芦潮港,而不是从吴淞口入海。黄浦江的改道和一个浦江人有关。陈公益说,明代水利专家叶宗行一支大约在他祖父辈时迁到现在的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
明永乐元年,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和嘉兴地区连降暴雨,水患严重。叶宗行根据历年积累的心得和勘查的实情,撰写了治水方略,并以华亭县生员的身份呈报给朝廷。他的建议是,放弃吴淞江下游一段淤塞河道;加深拓宽黄浦(现闵行区浦江镇闸港以北的黄浦江);疏浚上海浦北面的范家浜(相当于现在外滩至复兴岛附近),使范家浜上游接上海浦、黄浦、泖湖、太湖,下游与吴淞江合流后,从南跄浦口入海。
叶宗行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肯定。经过两年多的治水工程,太湖下游出现了以黄浦-范家浜-南跄浦组成的“新黄浦”。昔日不过一箭之遥的河面,开挖成宽达三十多丈的大江,吴淞江水滚滚西来,汇入黄浦,流向大海。江浦合流后,为进一步充沛黄浦江的水量,叶宗行在东江的闸港建造水闸调控东江水量,这样黄浦江水量始终充沛,水流畅通,日夜冲刷,江身日宽。形成今天的黄浦江。治水工程之后,太湖下游的水利状况大为改善,数百年间很少发生水患。
有叶宗行,才有江浦合流;有江浦合流才有黄浦江;有黄浦江才有大上海。如今在召稼楼古镇的礼园内,专门建了秦裕伯纪念馆和叶宗行纪念馆,专门纪念这两位上海先贤。
在礼园内,还有秦怡艺术馆和黄炎培职业教育展示馆。
逛吃畅游
召稼楼拥有众多较为完好的名宅故居、传统街巷、古桥河道。骑马墙、荷花墙,青砖黛瓦,充满明清文化韵味,古代上海郊区主要的房屋形态在此一览无遗。对于喜欢吃吃吃买买买的人来说,召稼楼古镇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大家对召稼楼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小吃一条街”了。这里有不亚于七宝和城隍庙的美食。召楼有三宝——召楼大曲、召楼羊肉和召楼拆蹄。大曲已失传。召楼羊肉是当地特产,小店常把它作为羊肉面的浇头,鲜美爽口,不膻不腻。召楼拆蹄则色泽鲜亮、甜而不腻。
笋丁烧卖是召稼楼的人气美食。每年春笋上市后,会有大批吃货来此尝鲜。一般烧麦只有糯米和馅料,笋丁烧卖净是肉馅,还有笋丁和汤汁,有种吃汤包的感觉,味道鲜美,而且皮薄馅料足,很多人吃了不过瘾,还要带两盒回家。
海棠糕、油墩子、草头饼、小笼包、小馄饨……古镇的“小吃一条街”让人一回尝不够。这里的三林肉皮、三林酱菜也很出名。好多人就为了买这肉皮酱菜,会专程跑古镇一趟。而特色商品街上从北方的擀面杖、老布鞋到南方的竹篮、油纸伞,各种小百货应有尽有。
2015年召稼楼古镇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人次也屡创新高,近两年召稼楼年接待游客均超过350万人次。召稼楼古镇还将在未来几年建设二期工程。根据规划,垦荒楼、榃湖等召稼楼地标性建筑和景点都将在二期陆续开发建设,二期项目全部竣工后,召稼楼古镇将是一个占地达到77公顷、离上海市区最近、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古镇。
编辑:珊瑚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