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交付上海中西书局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七辑整理报告新鲜出炉,它以传世文献未见的4篇佚籍,揭开了前所未知的诸多历史细节。其中《子犯子馀》《晋文公入于晋》讲述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一战而霸的历史,《越公其事》是勾践“逆袭”灭吴的另一个版本。清华简《算表》当天还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也是世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
4月23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大学,从春秋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角度对整理报告展开学术讨论,并见证了清华简中《算表》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授牌仪式。
清华简《算表》局部照片。清华大学供图
“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发布
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23日上午,清华简研究团队还发布了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
释读清华简,著名史学家、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当属核心。七辑整理报告,李学勤每一次都亲临现场。据他介绍,“清华简”第七辑共四篇,均为传世文献未见之佚籍,记载了春秋战国史事。其中,前三篇主要记载晋国历史。《子犯子馀》和《晋文公入于晋》皆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为主角,记载重耳早年流亡在外,借助秦国力量返国,以及重耳归国后整顿内政,一战而霸的史事。晋国自昭公以后,公族式微,国政落入六卿之手。《赵简子》系范献子与成鱄(zhuān)对赵简子训导劝诫的文辞,其中还提到国君以俭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
清华简《楚居》简文片断图影。(资料图)
记载越王勾践“逆袭”灭吴
《越公其事》是本辑最为重磅的一篇,全篇共75简,共分为十一章,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依次实施好农、好信、征人、好兵、饬民“五政”,重新崛起,最终灭吴的经历。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这四篇简文丰富了古代史学资料,有助于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编撰和史学发展状况。其中,《越公其事》与《国语》中《吴语》和《越语》皆以勾践灭吴为主题,整体结构大致相似,但叙述过程有详略,所表达主旨也各有不同,这一方面说明它们有相同的史料来源,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在流传过程中有不断变化的趋势。
此外,传世文献中对“五政”的说法,大致与本篇类同,可见这些治国方略与治世思想,皆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整理中的竹简。(资料图)
《算表》成最早十进制乘法表
“清华简《算表》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同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于2014年公诸于世的清华简《算表》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说明我国古人在2300多年前就有了“计算器”。
《算表》特指2500枚清华简中,21支形制特殊、上端凿有圆孔、孔内有丝带残留的竹简。2010年7月12日,数学史专家对该篇竹简进行鉴定,一致认为,这21支竹简不仅具有数字特质,更具有运算功能,是一份实用的运算表,并建议将之命名为《算表》。
《算表》的发现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重视。前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道本周(J.w.Dauben)教授指出,“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实物。”
9年前,清华简入藏时,散乱地装在几十个容器中,但有关《算表》的竹简辨识度很高。它们比其他竹简更宽、更厚,其上有一道道用朱砂画的红线,且竹简上端凿有圆孔。
《算表》共21支竹简,把这些竹简首尾对齐,可以看到红色横线连在一起,共19条,每条都贯齐21支竹简,三条编绳也作为横线使用,由此将全表分为21行、20列,行、列交叉组成420个长方格。
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的《算表》堪称古代计算器,用它进行99以内的运算非常快捷,将表上数字横竖拉线交叉点即为答案;表上没有的数字或者超过100的数字,将乘数和被乘数分解、拉线,再将结果总数相加即可,以此类推,《算表》一次运算的乘数、被乘数的极限值为495。
此外,《算表》还能进行分数乘法,其中“半”(二分之一)写成“肉”从“刀”,是用刀分割肉的形象。
《算表》将中国古代乘法表的时间提前到战国,不仅是目前我国留存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经学者研究和吉尼斯世界纪录独立核实认证,也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
《筮法》清华简(资料图)
清华简还有过半待释读
李学勤透露,清华简整理总计划推出十五到十七辑报告,目前释读数量已接近一半。不过,他也坦言,“我们的工作是越来越难了。”
据团队成员透露,今后还将保持每年一辑的进度,全部完成大概还需10年左右。当前的难度主要在于,很多都是书上没有记载的史料,需要从文字学、历史学、经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还要与史书比对参考。
为保持进度,研究人员已初步选出若干篇,其内容在相当程度上又回到《尚书》一类文献方面上,预计在第八、九两辑整理成果中发表。李学勤举例,有一篇暂时名之为《四告》,包括四段祭祀告神之辞,告神的人分别是周公、伯禽、周穆王和召穆公虎,涉及西周重要史事。尤其是周公的告辞,可与传世《尚书》的《立政》对读,极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