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拉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考古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日期:2017-3-17
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中东部,西北距首府达卡市区约34公里,行政区划属达卡专区的蒙希甘杰县。
2013年,由素菲·诺曼纳(SufiMostafizurRahman)教授带队的奥迪海亚·阿斯温考古研究中心的考古学家在纳提什瓦发掘区揭露出密集的古砖,发掘面积344平方米。毗诃罗普尔是西藏噶当派祖师阿底峡(982-1054)尊者的出生地,鉴于这一特殊的因缘,主持这个项目的阿哥拉萨―毗诃罗普尔基金会通过孟加拉国外交部,向中国驻孟大使馆提出了合作请求,希望得到资金和技术力量方面的援助。
对此,中国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中国驻孟大使馆的精心安排下,2014-2016年,中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孟加拉国奥迪海亚·阿斯温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连续两次对纳提什瓦发掘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
联合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完整揭露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这组建筑遗迹具有四座呈"十字形"分布的"佛殿",每个佛殿由长约17米、宽约4米的东、西、南、北四面墙基,形成封闭的"回"字形结构;在四个佛殿之间,有四条"连接墙基",将四个佛殿连接在一起;中心建筑是一座八边形的塔基,处在四座佛殿和四条连接墙基所构成的封闭空间内。与这组建筑同时的附属设施,包括路面、多角形佛塔、多角围墙等遗迹。
依据孟加拉国的历史背景,结合地层中碳十四测年数据,遗址有两次重要的修筑活动,第一次推测年代为780-950年左右,这一时期应为德瓦王朝(750-800)时期至旃陀罗王朝(900-1050)的前期,主要遗迹包括寺庙、道路、排水系统等。第二次推测年代为950-1223年左右,这一时期应为旃陀罗王朝后期、跋摩王朝(1080-1150)和犀那王朝(1100-1223)时期,主要遗迹即"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其营建过程是在前期建筑废弃堆积之上进行的,以各种红砖碎块等作为垫基,并大规模运入附近纯净的灰黄色河沙,完全覆盖早期的废弃堆积,填土厚度达3米以上,从而大幅度地抬升了地面,这座建筑当毁于1223年伊斯兰势力的进入。
8世纪至12世纪,印度佛教偏于孟加拉一隅,经历了近500年的发展后,金刚乘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以怛特罗为基础的宗教修习是当时最流行的宗风。这座"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的精神本质,即为金刚乘中的曼陀罗,这是金刚乘对于世界结构的想象在寺院建筑中的体现。
遗迹中心原为高耸的八边形巍峨佛塔,塔基应以实心为主,也可能存在塔心殿堂,供奉"五部佛"中的毗卢遮那佛。围绕佛塔的四个单体佛殿呈"十字形"分布,每个佛殿内有四个庞大的柱基,上面应安放岩石柱础,立柱以承担屋顶的重量,依照"五部佛"的理念,各个佛殿应依其方位供奉一位主供佛。佛塔与佛殿、连接墙基之间,有一条宽2.36米的环形道,应是围绕佛塔的行经道。从每个佛殿通向中央佛塔处,都会设立一门,通过这个门,就可以进入行经道,既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通往其他各处的佛殿,整个建筑之间显得圆融有序。
从时间上看,这座"十字形"中心圣地建筑正处在印度金刚乘最后的鼎盛时期,它的面积为孟加拉国同类遗迹中最大的,因此,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可视为南亚次大陆最后一个佛教中心。
遗址出土物以陶器为主,陶器皆为夹细砂的泥质陶,陶色分为红陶和黑陶两大系,可辨器形有釜、钵、罐、壶、灯、瓮等;陶器纹饰以方格纹和弦纹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少量的交叉纹、条状纹、叶脉纹、太阳纹等;其他出土遗物还包括金质佛像、石雕和陶塑造像残片、铁器、玻璃器等。
孟加拉国地处古代东印度地区,与我国的西藏有着悠久的交往史,毗诃罗普尔遗址和东印度其他8-12世纪的佛教遗址,是西藏早期寺院的蓝本,无论从教义、建筑、造像方面,都渊源于此。东印度佛教通过喜马拉雅山山口,经尼泊尔、锡金、不丹传入西藏,这些毗邻地区也是西藏佛教文明极为繁荣的区域。
作为这个项目的后续,目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联合开展"西藏南部地区早期寺庙遗址的调查、发掘、保护"课题,对接湖南省文物局的援藏项目。同时,我们也与孟加拉国文物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就毗诃罗普尔遗址的发掘、研究、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我们相信,随着工作的推进,一条以佛教传播学术研究为主线的交流机制会逐渐形成,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与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编辑:郁金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