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林则徐宅与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部分即林则徐祠堂,其主体建筑为林文忠公祠,是专祀林则徐的祠堂,初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形制上汇聚了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制式,足堪为本地区单处建筑群的古建筑小百科,是福州地区清晚期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一、营造林文忠公祠的择地
在古代,本地区的先人们建庙宇与祠堂时,通常会选择本地域内地理风水最好的地方。林则徐后裔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历经周折,在当朝政府及地方士绅、乡里人的支持下,终于选择了现址营造起林文忠公祠。
(一)建祠由来
据《林则徐纪念馆志》载:清咸丰七至十年(1857—1860),林则徐二女婿沈葆桢联合福州士绅廖鸿荃、杨庆琛、林春溥、郭柏荫等24人上书朝廷,申请在福州建造林则徐专祠;……光绪三十年(1904),林则徐曾孙林炳章回闽考察宪政,提出兴建林则徐专祠,到上海禀报伯父、林则徐长孙林贺峒,并写信征求在外任官的亲戚长辈的意见,发动捐资;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林文忠公祠在福州城内营房里正式动工。十二月,林文忠公祠竣工,费时11个月。
(二)建祠时的地块现状分析
该地块在清代以前多建有寺庙、书院等非民居性质的建筑。《馆志》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此地建地平瑜珈教寺;景泰六年(1455)改名法禅寺,俗称地平堂;……嘉靖年间改为养正书院……寺清初毁于大火,其地后为城守营,绿营兵驻于此……”2007年扩馆前对周边建筑的调查结果显示,原馆四周均衡地分布着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林炳章的《专祠落成记》中仅记有捐款,未记有捐地、捐房,说明建祠地块及地面房屋是从他人手中购得;在对内部的建筑进行断代分析,得出所有的单体建筑均属于同一历史时期(清代后期)营造,说明建祠之初未对原有留存建筑进行改建,而是拆除原地块上所有的建筑后进行重新营造。
福州乌石山
按福州乌石山的最北端为光禄坊内玉尺山计,祠占据的位置是现乌石山与玉尺山的中段,属乌石山北麓,且位于古时福州城内高尚住宅区(三坊七巷)的南侧,侯官县衙的西侧,属于繁华地带;距林则徐后裔居住地宫巷及文藻山较近,便于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和举行祭礼活动,加之该地块史上多建有庙宇建筑,属于好地,是理想的建祠场所。
二、精巧的平面布局弥补了地形上的不足
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历经多次修缮,林文忠公祠完整保留了初建时的原状,占地总面积为2247.85平方米,最宽处为36.09、最深处为95.82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图一)。按我国古建筑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以区分,共有三条中轴线外加一个花园,即四进的建筑群,由东往西分别有仪门、祠厅、花厅及花园四个区。本祠的平面布局在福州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唯一性,是艺术的创造。
(一)地形上无法满足正常建祠的要求
从择地建祠至今,与原来不同的是祠周边的环境受到改变。由建祠之初的南、西侧被民居群包裹,北侧围墙外为巷道,演变至今为南侧新辟仿古建筑,西、北侧为道路之格局,但入口始终是东侧屏墙门洞。整体地形东西走向,两头小、中间大,且边际凹凸不平,按本地区正常的营造法则,在此不规则的地块上进行营造专祠,不论建筑朝向、功能设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本地区的宗祠建筑,平面布局多呈方块状或略带梯形状,不论几进,正常情况下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即一落透后;若地块够大、够宽,亦可安排二落透后,主落为宗祠区,区内也可安排戏台区,如神庙做法,次落安排花厅等附属设施的建筑。因此,建祠时在地形上只有通过打破传统的布局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图一林则徐纪念馆总平面图
(二)合理安排平面,达到乱而有序的布局
专祠现状的平面布局属于根据地块的走势而进行合理安排各单体建筑的座落类型。在此建筑群中,如平面图所示,以树德堂西侧山墙为界,整体上划分为两大区域块:一是东侧的仪门区与祠厅区,是祠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祭祀区,平面呈曲尺状;二是西侧的花厅区与花园区,是附属配套部分,即休闲区域,平面呈梯形状。两大区域的划分,其合理性就凸显而出。
1、东侧仪门、祠厅区
在这块状如木工曲尺的手柄位置,即“树德堂”,也就是本祠最重要的部分——祠厅。“树德堂”横跨在玉尺山的脊背上,其位置佳,坐北朝南,偏西13°,非常吻合本地祠堂的朝向要求,喻示着本祠的后人是一个很成熟的家族,在各方面是稳中求进的,不需要靠正南与正北,即“子午正针”的朝向去调节风水,让后人去碰运气,不是大富贵就是大灾祸。这种例子在本地区也不少见,祠堂、民居皆有。
由于好朝向的地块面积较小,且唯一的出入口又在澳门街旁,为了合理利用地块,因此在曲尺状地块的尺部分设立了仪门区。此区域坐西朝东,内部露天部分较多,不设实用性的建筑,皆为显示威仪的仪门、御碑亭等建筑,可大量容留拜祭之人,增大活动空间。
2、西侧花厅、花园区
这一区域内的建筑是专祠的组成部分,在祠堂建筑的规制上不一定是必要部分,营造法式上与民居建筑相似。通常,花厅建筑是古建筑中最能体现工艺水准的地方,是供主人赏玩花草、奇石,接待至亲密友的去处。
花厅区的地块较为方整,中轴线与祠厅区平行,分为南、北花厅。北花厅是这一区域内的主要建筑,该建筑朝向与祠厅相同。南花厅位于北花厅的对面,由于建完北花厅后,剩余地块较小,只能建半进的建筑,本地俗称这种形制为“倒朝房”,正常情况下放置于主建筑的后面,在此处,放置于北花厅前方,朝向相反。
花园又是花厅的附属建筑。花园区位于最西侧,是划分地块后留存的空地,平面布局上最不规则的区域,辟为花园是最适合的场所。
三、祠内各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建筑艺术赏析
林文忠公祠
林文忠公祠内部屋宇交错、鳞次栉比。在这一片建筑群中,各单体建筑主要用材为砖、木、石、瓦、灰,其中:石头多用于墁铺地面及砌筑墙基;砖多用于砌筑墙体,墙面抹壳灰与乌烟灰;以杉木为主材制作的穿斗式梁架,辅以隔扇、槛窗、壁刀等组成建筑的屋身;屋面铺设青板瓦,檐口施沟头滴水,屋脊两侧多有灰塑、彩绘,两头配以雀尾翘角。平面布局上由东至西的四进院落由为数众多的单体建筑组成,各建筑间穿堂过室的通道都是靠山墙、院墙上大大小小的门洞进出,达到彼此间的相互连接。它与民居建筑最大的不同是木构件的表层增加了一道油饰。现将祠内各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建筑艺术阐述如下:
(一)专祠入口仪门区(图二)
该区域被两侧的山墙、前后的院墙包裹。内部单体建筑由东至西依次有仪门前天井、三面回廊、仪门、后天井、御碑亭。
图二仪门区剖面图
1、屏墙、仪门前院墙
前院墙底部条石墙基,青砖墙体,东侧墙面刷红漆,中开一圆券顶石门框,券石边有卷草灰塑,青石门额上阴刻“林文忠公祠”。墙头牌楼式的歇山顶,俗称“五岳朝天”式,次楼两端配卷书灰塑。按本地区的祠堂及神庙建筑的惯例,该墙的两侧应各配一个边门,由于纵向较窄,在墙的前方另设一道屏墙。屏墙平顶,鲎形墙帽,两边各开有一个圆券顶的小门,门额上书“中兴宗衮”“左海伟人”的泥金大字,如屏风般挡在前院墙的前方。在形制上,屏墙是前院墙的补充,在艺术上则多了一道装饰墙体。
2、仪门
仪门前天井三面环回廊,廊内罗锅椽卷棚饰顶,单柱式,单坡顶,主梁插入墙体内受力,梁上施两攒纵向一斗三升,配梅花斗、牡丹花替木承托檩木。南、北侧回廊柱间设木栏杆;东侧回廊采用通长额枋,中部不设插屏门。通常,本地区其它祠堂建筑在牌楼式院墙的内侧多设有歇山顶的戏台,由于本祠仪门区与祠厅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故此处未设戏台,究其原因是戏要演给神或先人看。
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明、次间均施一对实榻板门,明间一楣上设三对门簪,抱框下一对青石制抱鼓石,朱漆大门表层贴几何图案金箔。由于仪门是门楼状的建筑,故两次间未延伸至两侧的山墙,未演变成硬山顶建筑。
3、御碑亭
亭背面抵南花厅山墙,前方为空旷的石板埕,台基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柱,重檐歇山顶。台明地表墁铺斗底砖,中品字型立三通青石碑,分别为圣旨、御制碑文、御赐祭文;一层顶部上方施平闇;屋面瓦垄青筒瓦罩面、寿字纹瓦当,各层四向戗脊,顶部龙头正脊。亭位于仪门区中轴线的末端,是本区建筑中的主要部分。
(二)主祀林公的祠厅树德堂
树德堂
专祀林则徐的祠厅“树德堂”(图三),坐北朝南,进院墙石门框内为天井,两侧回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硬山顶,为扩大使用空间,梁架采用减金柱造的做法。两侧山墙为福州地区特有的观音兜式马鞍墙,墀头饰以灰塑、彩绘,荷西线内为单狮戏球图案;台基表层红斗底砖墁地;明间梁架二行梁上跨一根朱漆六角形灯杠,配一对“八仙过海”图案灯托;后厅立木制的神龛配石制须弥座,上供一尊林则徐塑像,龛位上方悬“功资柱石”、“福、寿”等牌匾。主座仅留正面透气、透光,内部光线昏暗,较符合古建筑之民居要亮、祠堂(神庙)要暗,彰显神灵。此处有别于民居建筑的特征有:一是明间地表中部铺一方石制拜石;二是台基前方与前院墙前方的石踏跺两侧加垂带;三是须弥座神龛。
图三树德堂剖面图
(三)休闲区域南、北花厅
北花厅(图四)前天井中有一方小型的假山鱼池,旁种有石榴花、茶花,两侧配回廊。主座朝向与树德堂一致,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轩廊卷棚是具有清晚期地方风格的软卷棚,梁、枋上漆画生动,艺术构件精雕细刻;太师壁上施一斗三升弯枋,弯枋刻卷书图案,明间后厅两侧隔墙施透雕的“平安富贵”倒挂楣子。
图四花厅剖面图
南花厅与北花厅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本地称为“三柱出游廊”,基本形制与北花厅相仿,在南北花厅中有一道花墙相隔,两侧有小门相通,天井上设假山鱼池、奇花异木。
在整个建筑群中,花厅属于次要建筑,故其规格不能高过祠厅,虽面积相近,但在形制上,北花厅进深各榀扇架上只能设五柱。
(四)本地园林的代表作花园区
园林(云左阁前)
花园整组建筑四面围墙,中部为鱼池,驳岸周边砌有海礁与太湖石结合的假山,池面辅以两座形制不同的石桥,池边种有各种园林花木;园内最大型的建筑是位于西北角之曲尺楼,楼分上下两层,平面呈曲尺状,每榀梁架进深四柱,共8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转角处设楼梯,制作工艺相对较为简捷;东南角建一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的廊屋;南侧池边建有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的攒尖顶凉亭;环四至围墙之内建有游廊、水榭,将曲尺楼、廊屋、凉亭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屋宇错落、乱而有序的整体。
在这一组单独的园林式建筑中,大小不一的各单体建筑有一个共同点,即露明部分装饰构件华丽、做工细致,而隐蔽部分则较为简捷,这很符合本地古建筑的风格,就是好面子工程。优点体现在:一是檐下多施有悬钟、雀替等装饰构件;二是檐柱间均建有栏杆、美人靠等做工细腻的构件;三是附属的游廊、水榭外观均不一致,形式多样,各有特点。缺点体现在:曲尺楼及廊屋历来都施有天花板遮掩,因此上面的梁架较粗糙,局部有点随性,不按形制施工。
总之,林文忠公祠是福州地区优秀的古建筑群,在限定的不规则地块范围内,优化了不利的地形,合理地划分区域,经整合后,利用各进院落间的优势搭配,在空间上艺术感强,达到各单体建筑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古建筑群体,是本地区古代祠堂建筑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