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的起源及发展阶段
来源:滕州日报 日期:2017-3-8
原塔的建筑形式源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婆坡(梵文STUPA),原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婆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塔在中国古代称之为“浮屠”、“浮图”。
中国化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组成。中国古塔从建筑形态上来分,大体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塔等。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的主流建筑,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古塔类型。密檐式塔的数量仅次于楼阁式塔。二者加起来则占了我国现存古塔的绝大多数,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古塔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东汉到唐朝初年,是印度佛塔与我国建筑形式不断磨合的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唐朝经两宋到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三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阶段,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及结构再无更高的突破。从元到清六百年间,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塔刹比例的变更。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大大减少,审美价值不及以前。
编辑:郁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