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村镇盘阳村地处豫晋冀三省公路交叉点上,一桥跨三省,鸡鸣豫晋冀,北临漳河天堑,西依巍巍太行。位处太行山腹地的盘阳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它的辉煌历史。
2月11日,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福生组织、协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国生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付艾学副主席两位主席轮值。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李银录主席带领市民协古村落文化专业委员会采风团一行40余人走进了这座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盘阳村。
踏访山村古街,恍惚间,两旁林立的店铺传来了悠长叫卖声,南来北往的客商、马帮身影浮动,旧时豫晋古道上的这座“小苏州”就这样活了起来。
久远的盘阳村遗存众多,山中宝刹法济院更是镶嵌其间的一颗明珠。《重修林县志》中说:“法济院,俗名盘阳寺,县北盘阳村。元至正十七年重修,有后唐同光间经幢。”
申洪运老师在盘阳村口前等我们,他曾是任村镇第三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退休后效力于盘阳村委会。对当地的历史民俗很有研究,也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为我们安排的盘阳之行“导游”。
从盘阳村向西行四五里,绿树掩映间,一座古旧但巍峨的大殿挺立眼前,这里便是法济院大佛殿。申洪运领我们细看庙中明朝嘉靖年间重修法济院的碑记,方才了解到,法济院为千年古寺绝非虚传。此院创建于五代后梁,已有15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多次重修,鼎盛时期文武僧众有数百人之多。大佛殿西南角柱前,申洪运老师指着角柱南面一行字让我们看,上书:比丘僧云初施石柱一条。据考,此为宋政和年间所刻,足见寺庙历史之久。
风雨沧桑,几度兴废。据载,清道光三年,天降暴雨,伽蓝殿、祖师殿、天王殿、水陆殿、地藏王殿及钟鼓楼、山门等被泥石流冲毁。抗战时期,寺庙成为八路军的兵工厂。
1943年7月,日寇飞机上空轰炸,法济院再遭劫难。寺内原有两尊北朝石刻立佛、五代后唐《尊胜陀罗尼经幢》和金泰和元年铸的大铁钟,都已无存。“法济院大佛殿是目前河南省内26座元代之前木结构古建筑之一,该殿须弥座台基上的‘坤门’和独石‘象眼’为国内少有,建造规格连如今声名远播的嵩山少林寺都不能企及。”
站在盘阳村光滑的石板路上,让人不禁想像到如今一片寂静的古庙,辉煌毕竟远去它们就像无意间遗留在历史尘埃中的珍珠,串起了那段已经远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