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蟹形老屋
近日,陪同安庆日报记者再次造访建于民末清初坐落在余井镇建军村部1公里附近的余蟹形老屋。初冬时节,赶上此地村民正在修建道路,我们一行在距老屋300米处下车步行,远远望见炊烟袅袅,小河潺潺,小桥、大树、水井、栅栏、斑驳墙壁、高大的马头墙……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悠久。
走近,大门前两个直径50公分的光滑石鼓上留下着岁月的遗痕。还没来得及静心揣摩,众邻乡亲们纷纷簇拥上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一行,虽然互不相识,他们端茶倒水,十分热情。他们似乎知道我们的来意,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讲述老屋的历史,从这座古民居的爷爷奶奶的谆谆教诲声,讲述中,大嫂、大娘们热情招呼中都反映着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家族的尊师重教的文明气息;走到老屋正门,门口池塘名曰半月塘,顾名思义就是半个圆月的形状,水里鸭鹅成群,相互嬉戏,水面上掀起层层浪花,一晃一晃倒影着的古民居显得格外扑朔迷离;一条长长的火车道从村头穿过,传统的村落倒也增添了一丝现代化的气息。当我离开这个地方时,仍有挥之不去的记忆……
讲起老屋的历史,余定天老人滔滔不绝,语音洪亮,满脸写满着幸福之情。余定天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余蟹形老屋人,据介绍,从他记事时始,该老屋居住的全是余姓族人,最多时有40余户230人在居住。后来村民们随着经济好转,人口不断增多,有的村民就搬到附近,或就地复建,不论造房的规模如何,他们都自觉遵守共同的约定,那就是不改变老屋堂厅原貌。
余蟹形老屋是一位明代将军的故居,从他记事的时候小修小补的修缮就有三四次,这些人工、材料都是村民筹措组织的,他们有钱出钱,没钱就出力,房屋的管理都是由组长、会计轮流管理。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只要那家有红白喜事的,他们都在老屋里举行一番仪式的传统,以示纪念先祖,传承祖训。正是在余氏族人的自觉维护下,余蟹形老屋历400余年依然保存完好。到了2011年,在村民余龙林带头下族人们纷纷拿出钱来修缮身边的古建筑,把她留给子孙后代,在他的带动下,该村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修缮理事组,同年先后筹集大量资金对该老屋进行了修缮,在修缮工程中县文物部门专家进行了技术指导,并于2012年6月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民间团体、单位或个人来这里采风、写生、探访,余蟹形老屋也逐渐被外人所知。可喜的是,这次我们一行造访时,该地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交通出行进行改造,正在修建一条环绕老屋的环形道路,借此助力发展乡村游事业。
据悉,余蟹形老屋始建于民末清初,座西朝东,明七进,暗九进。因宅基地形似莲藕,潜山方言“冇”与“藕”同音,因“藕”与“蟹脚”形似,为避不吉,故称“余蟹形”。老屋的门厅与中厅向左偏移,中厅至后厅呈一条中轴线。中厅、后厅两侧分别有洞门与两厢连接,门厅与中厅以封火墙相连。
前厅至后厅之间均设过厅天井。靠天井砖砌精美的塞口墙(正面称“照壁”),照壁墙体勒脚,水作墙面,镶边凸出。中厅宽大,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前廊带船篷轩,后檐廊采用勾连塔增加进深。厅内五架梁抬梁与穿斗两式合用,彻上明造。桁间牌科雕饰云纹,纵观余蟹形老屋的柱梁、青砖的精细程度,有着明显的皖南建筑特征。余蟹形老屋扁厅木架采用江南最常见的“顺栿串”、“顺身串”技法。这些串和阑额、由额、襻间、柱子等组成一个抵抗水平推力(风力、地震力等)的支撑体系,使木构架具有良好的抗风、抗震能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