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营造 >> 皇家园林古建 >> 正文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来源:古建中国  日期:2017-10-25

    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中园传统园林以其自然天成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艺术综合,独树一帜于世界园林。历经数千年的兴衰演化,一脉承袭而来的自然山水园林,协和着时代的节拍,不断丰富、精萃,表现出特有的创造性和无限的生命力。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其思想背景来源于中国“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从它的时期可分为:园林生成期;园林转折期;园林全盛期;园林成熟时期;园林成熟后期。 

     1.园林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朝。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记载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2.园林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其中有华林苑、龙腾苑,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这一时期的特点为:   

    2.1园林的规模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如邺城北齐高纬的仙都苑,由暴君驱使大量军民劳动力在很短时期内建成,施工十分粗糙,总体的质量不高。 

    2.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2.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2.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比较多。    

    3.园林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朝。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以外的地方,也有建置的。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泱泱大国气概。隋唐的皇室园居生活多样化,相应的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这三种类别的区分就比较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比较突出。 

    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因此,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都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西苑是隋炀帝杨广的宫苑之一,又称会通苑,建于大业元年(605),布局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十六组建筑庭园分布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成为苑中之园,不象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山上的建筑能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4.园林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北宋有艮岳。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宋代皇陵之简约一样,还有当时朝廷的政治风尚有关。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有以下几点特殊的背景:   

    4.1宋代,与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的同时,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 

    4.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4.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 

    4.4诗词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4.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之外,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种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二个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建设趋于成熟,皇家气派又见浓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的集权政治日益发展。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明有西苑(北海与中海、南海的总称)和太液池。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其中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现在的北海共有七十多万平方米,其水面占了—半以上,视野比较开阔。立于水面南部的琼华岛,是三海的重点,以它那高耸的白塔,玲珑的山石和各种园林建筑组成了一个整体。北海的整个布局以白塔山为中心,形成湖中有山的四面景观。   

    清有圆明园。还在雍正做皇太子的时候,康熙于1709年把原来是明代的一个废墅赐他建园。初建成后,康熙赐名叫圆明园,占地二千五百亩,为了满足帝王的游心赏思,寻幽探胜的要求,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宏伟壮丽的圆明园内造景繁多,有四十八景,万春园和长春园各有二十景,三园共一百零八景,每一景由亭、台、楼、阁、殿、廊、榭、馆等组成,且大致可分为五个重要的景区。一区为宫区,有朝理政务的正大光明殿等;二区为后湖区;三区有西峰秀色、问乐园、坐石临流等,其中有一景叫舍己城,城中置佛殿,城前还有买卖街,仿苏州街道建成,是皇帝后妃们买东西的地方。福海则为第四区,中心为蓬岛瑶台,福海周围建有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南屏晚钟、别有洞天、平湖秋月等景点共十多处;第五区有关帝庙、清旷楼、紫碧山房等。圆明园的特点一是水景丰富,它以福海和后湖作为造园的中心。单是福海,这一片水面就占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沿着水面的岸边,构置建筑景观,因水成景,形成波光浩淼,景色优美的重要水区。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建筑类型多。一是宫殿式建筑较多,而且多是左右对称的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门、左右朝房、安佑宫、淳化斋等,又都是比较重要的建筑物;二是宗祠寺庙建筑,如关帝庙、正觉寺、舍己城等,三是仿造南方园林风景的建筑,多是环山绕水的布置,是比较成功的;四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西洋楼,这是皇家宫苑中的先例。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但任不失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这些皇家园林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还有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为下一个时期——成熟后期的皇家园林建设高潮之兴起打下了基础。 

    5.园林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园林的成熟后期从清乾隆朝到宣统朝不过一百七十余年,就时间而言比以往四个时期短,但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精致的造园技艺结合于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显出来,因此,乾;嘉时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差不多都集中于大型园林,尤其是大型的离宫御苑。它们在继承上代传统和康熙新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   

    清漪园在北京城西北郊约10公里,公元1888年光绪把英法侵略者焚毁的清漪园修复后,改称为颐和园。面积约为28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四。它不仅是一个供游憩的园林,它同时还具有宫廷的作用。它的总体布局是根据所处自然地势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地划分成四个景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庭;万寿山的前山部分;后湖及万寿山的后山部分;昆明湖的南湖及西湖部分。颐和园的总体布置是继承了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颐和园是以山水风景为主的山水宫苑,辽阔的湖跟巍峨的山是平面和立面的对比,是动和静的对比,成为对比的湖和山又互相借鉴,而呈现了湖光山色的多种形态,荡舟湖上时,万寿山及其豪华壮丽的建筑群是视景的焦点,身在山上时,昆明湖水清波堤桥辉映又成为风景的焦点。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清漪园是中国现存古代园林中规模大,最华丽,而保存又比较完整的一个例子,尤其是国内建筑物有很高的创造性。它的精神体现了几千年来我国造园技术和艺术传统的积累。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乾隆时期扩大面积,增建园景,最后完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现存皇家园林最大的是避暑山庄,总面积约为560公顷,它的特点是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这与圆明园、颐和园的布局上有所不同。康熙时期,避暑山庄有三十六景,到乾降又增三十六景,共七十二景,景景各异。山庄共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部分。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经过外国侵略军的焚掠之后,皇室就再也没有乾隆时期那样的气魄和财力来营建宫苑,宫廷造园艺术亦相应趋于萎缩,终至一蹶不振,从高峰跌落为低潮。 

    结语:    

    纵观中国皇家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皇家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编辑:珊瑚树
 ·首博用先进技术“读懂”文物..
 ·孟家井古窑焕生机 名家聚焦..
 ·3500件红色藏品展示光辉党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1:10天坛..
 ·上海建筑文化遗产——荣宅历..
 ·法国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多重举..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
 ·云南昭通水塘坝:600万年前的..
 ·福建确定首批10个省级文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