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修林县志》载:杨氏先祖是洛阳人,宋宣和间移家于回山角西之河滨。元代至正间,杨亨率乡众抵御盗贼,事闻于朝,敕授杨亨为敦武校尉彰德路同知林州事,从而林县杨氏始盛。由此知杨耳庄村在元代以前已是很有规模,同时也修建了正阳观。
由林州任村阳耳庄村北边券洞西行,至街尽头的庙就叫正阳观。
正阳观戏台
正阳观西依山崖,三面民居,观外西北有两棵桐树。观门位于东南,进入院里,院内植几颗柏树。正北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基座正中开二板门,两侧各辟一板棂窗,门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承有斗拱,柱头铺作(宋元斗拱称名)二个,铺间铺作三个,转角铺作二个。斗拱均是五铺作。后檐斗拱也有柱头、铺间、转角铺作组成的七组斗拱。斗拱的昂嘴多被锯掉(应是文革时期的遗作),惟在后墙东边还剩下转角铺作上留下两个批竹昂,昂嘴扁长,具有元代以前的风格。斗拱上是檐檩、檐椽、飞椽。屋面由灰筒瓦盖顶,悬山脊。檐头和山墙滴水瓦是不带尖的重唇板瓦,这些都是元代以前建筑用材风格。墙的四壁皆用灰砖垒砌,庙宇显得有些破旧。庆幸的是,村民还未修缮而把建筑上原构件拆换下来,使其保留了一些早期构件。
东边也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庙宇。中开二板门,两侧是二个板棂窗。门、窗上是立枋、平板枋,枋上是荷叶墩,上边是替木、檐檩、檐椽、飞椽。山墙、后墙皆用青砖砌筑,山墙前后两面上部都砌有墀头。顶是灰筒瓦覆顶,硬山脊,滴水瓦也是重唇板瓦。
西边有一个戏楼。下边有一米多高的基台,前檐四个石柱础上立有四个木柱,上边是立枋、雀替,枋上是荷叶墩、檐檩、檐椽。灰筒瓦盖顶,硬山脊。两山墙靠前侧各开一个圆洞券门。从其建筑风格看应为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
宫观是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建蜚廉桂观、甘泉建益延寿观等。后道教袭用之。南北朝时称馆,北周武帝改馆为观。唐以后宫观并称。《大洞玉经》有华阳之宫、会方之宫、万华之宫、玉映之宫等,《灵书经》有洞灵之观、紫阳之观等(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全真道宫观和正一道宫观各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前者又有凡道士皆可居住的大道观十方丛林和师徒相承的小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