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营造 >> 私家园林建筑 >> 正文
十笏园古建筑群的前世今生
来源: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  日期:2016-9-27

十笏园古建筑群的前世今生

    十笏园博物馆位于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她的范围,除了早已对社会开放、面积约3430多平方米的十笏园,还囊括了十笏园以东、以北原址尚存的全部古建筑,总面积约10400平方米。这也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划定的十笏园古建筑群的保护范围。

    十笏园古建筑群是潍坊现存规模较大和国内外知名的古建筑群之一。从2003年起,潍坊市着手全面恢复古建筑群的原貌。到目前为止,整个古建筑群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和设施得以修旧如旧式恢复性重建、整治、布展并向公众开放。她才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角色,直观地反映潍坊一带古代、近代特别是明、清时期(1368至1911年)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展示潍坊作为千年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现存的十笏园古建筑群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十笏园园林建筑群;老潍县原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群。

    十笏园园林建筑群

    十笏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系清代潍县(今潍坊)著名大宅门———丁四宅的主人丁善宝在购得西邻郭家的一处废园后重建、改建而成的。郭家的那处废园也很有来头:最早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至1566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府邸,先后转手给清代彰德知府陈兆鸾、直隶布政司使郭熊飞,最后成为丁四宅的一部分。

    郭家废园改建完成后命名为十笏园,为丁四宅内的私人园林。

    十笏园名称的由来,园主丁善宝在专撰的《十笏园记》中这样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的来历是: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的故宅基。唐显庆年间(656至661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出使西域,以随身所带的笏板丈量维摩居士故宅基,发现它方圆只有“十笏”。后人便以“十笏”来形容小巧玲珑的建筑物。十笏园面积仅3430多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印度吠舍哩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吠舍离,英文名称是Vaishali,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共和国,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建立了选举制度和共和政体,是佛教的朝圣之地;维摩居士,名叫维摩诘,佛教《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人物,精通佛法哲理。

    十笏园有东、西跨院。她的面积仅3430多平方米,却有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景观二十多处。其主体建筑砚香楼为明代所建,系原郭家废园中予以保留的建筑。

    东跨院前院正厅为十笏草堂。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四照亭坐落池中,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亭北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传为唐文学家韩愈手迹。池东临半壁假山,拾级登山,怪石布列,路随峰转。山顶筑有六角攒顶的蔚秀亭,亭内嵌“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白描罗汉刻石一块。山东端落霞亭内装嵌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七年(1746至1752年)间任潍县知县的“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手迹刻石,山脚下小亭名漪岚亭,游人小坐,可平视喷泉,俯看游鱼,情趣悠悠。与北亭隔池可望四角攒尖顶茅草亭“小沧浪”。出此亭院西有二层三开间檀庑殿式建筑,名春雨楼。院中北楼为十笏园的主体建筑,系明代所建,名砚香楼。

    西跨院一排西厢房组成的院落又称“园中园”,自南而北依次是静如山房,秋声馆;北厅名深柳读书堂;此厅后园仍为厢房,其北厅名“雪庵”。1925年,我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君主立宪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游览十笏园时将“雪庵”改题为“小书巢”。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

    丁四宅、丁二宅民居建筑群主要位于十笏园以东,系明、清时期潍县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的丁氏一族的两处宅第。丁氏一族的始祖丁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潍县,到十四世丁廷模时,丁氏一族逐渐发迹为潍县首富。丁廷模共有三个兄弟:廷选、廷举、廷珍。其中老四丁廷珍的家业最大,时称“丁半城”。丁四宅、丁二宅便分别是廷珍、廷举的宅第。十笏园主丁善宝则是丁廷珍之子。

    这个民居建筑群具有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其建筑风格尽管略有变化,在构造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先立木柱,后砌砖墙,直檐式大屋顶,高大的前廊,廊上的檐枋雀替及斗拱部位便成了雕刻师们一展身手的地方。经过作画、雕坯、出细等多道工序,雕刻出各种高浮雕、浅浮雕形式的作品。其内容非常广泛,特别是融于整个建筑群的彩绘、木雕、砖雕分别装饰着斗拱、雀替、挂落、栋梁,照壁、廊心、柱础石、墙基石、匾额、帘架、门罩、屋顶等,雕刻题材丰富多彩,技法精致多样。内容包含:岁寒三友、四季花卉、莲生贵子、麒麟送子、一路连科、佛家八宝等题材,令人目不暇接。整个建筑群成为艺术的载体,与书法匾额、楹联处处显示着丁氏一族喜爱诗书的风范,渗透着浓郁的儒家思想,其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关侯庙、孔相祠宗教祭祀类建筑群

    关侯庙位于十笏园以北偏西,建在与胡家牌坊街相连的一条南北走向小巷尽头的一处高台上。民国时期,小巷的名称是关帝庙巷,后关帝庙巷并入胡家牌坊街。关帝庙巷南头原来有一座过街石牌坊,建于元代(1206至1368年),上端横刻三行大字:“敕封忠义仁勇威显灵佑伏魔大帝”、“敕封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封赠显灵义勇武安□□(空格处因年代久远,字迹不清)”字样。如今石牌坊早已无存。

    关侯庙始建于宋代(960至1279年),元天历二年(1329年)、清康熙十五年(1639年)重修,为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区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建筑。庙前有石阶,石阶之上为山门。院内大殿建于青石砌成的高台上。相传高台为东汉建安年间(196至219年)刘备(即后来的蜀汉昭烈帝,221至223年在位)发兵救助北海相孔融时的阅兵处。大殿内原塑有关羽、周仓、关平塑像,大殿屋脊敷设琉璃瓦,飞檐斗拱,十分雄伟。庙院东南角原有钟楼一座,内有大钟一口。大殿西偏北建有孔相祠,供奉东汉北海相孔融。祠内原有孔融塑像和白描石刻像。孔相祠始建于宋政和四年(1114年),原址在潍州州府(后来的潍县县衙,今潍城公安分局附近的向阳路主路面上)北面的城墙顶上,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迁移重建。

    折射城市百年沧桑

    作为潍县首富之家的同时,丁氏一族也是诗书之家,在清代共出了3个进士、12个举人。丁善宝秉持了诗书之家的传统。当年,他建造十笏园的目的就是修身养性。十笏园建成后,他专撰《十笏园记》,告诫后人:十笏园是“养静之区”。不能在此会见、结交匪类;不能成为演艺场所;不能成为狎妓赌博场所。

    或许因为十笏园以及丁四宅,甚至包括丁二宅的环境太适宜办公、居住和生活,而关侯庙和孔相祠又近在咫尺。一百多年来,十笏园古建筑群虽然如丁善宝所愿从来没有成为过他所不希望看到的三类场所,却一直没能像古建筑群的环境那样幽静脱俗。除了文人墨客,十笏园古建筑群与城市的政治和政治人物似乎也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她既折射了潍坊(潍县)这座城市战乱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以及含羞蒙垢的耻辱,也见证了城市在流金岁月里民众当家作主创造的辉煌。

    且按照时间先后盘点一下十笏园古建筑群接纳的政治人物和相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结果。

    1915年底,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自任“中华帝国皇帝”。受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委派,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1916年来潍指挥讨袁战争时,就在十笏园下榻。

    1930年,军阀混战,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大战爆发。阎军攻占济南后,属于蒋军集团的山东军阀韩复榘将作战总指挥部迁至十笏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1933年,潍县县长厉文礼居住在十笏园。1943年,时任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的厉文礼战败被俘后投靠日寇,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仍住在十笏园。

    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韩复榘部74师有关办事机构及师长李汉章曾连续数年驻扎在十笏园。

    1938年潍县沦陷,被日寇占领。日寇在潍建立伪政权。1939年常之英任伪“潍县县知事(“县知事”即俗称的汉奸县长)”,1940年常之英升任伪“莱潍道尹”(“道尹”即俗称的汉奸专员)。他也毫不客气地占据丁四宅的一个院落安家。

    1946年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后,驻潍的“国军第八军”把孔相祠改建为该军存放阵亡官兵牌位的“忠烈祠”。1948年潍县解放后,“忠烈祠”才被清除。

    1948年潍县解放,随即设立潍坊特别市,老潍县“双城”及坊子一带的行政实体成为城市。1949年,潍坊特别市改称潍坊市,潍坊市的名称自此开始。1950年,潍坊市与迁入潍坊的山东省领导机关派出机构昌潍专区合并成立新的昌潍专区。

    1951年,潍坊市重新设立,为县级市,隶属于昌潍专区。包括十笏园、丁四宅、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在内都成为潍坊市领导机关的办公及机关服务场所。潍坊市自此也开始了对十笏园的文物保护工作。

    195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工作途中专程到十笏园回廊观赏郑板桥的竹兰图石刻,并称赞潍坊市有文物保护意识。

    1958年,潍坊市确定十笏园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潍坊市领导机关从十笏园园林建筑群及部分丁四宅建筑中迁出,迁入位于附近曹家巷路西的新建办公大楼。十笏园园林建筑群基本保存如初。而丁四宅其他部分及丁二宅、关侯庙、孔相祠等处仍为潍坊市市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古建筑群的角色回归

    1978年,十笏园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于1962年的潍坊市博物馆由原潍县城隍庙旧址迁入十笏园。自此开始,十笏园开始了作为展示潍坊丰厚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角色回归历程。

    不久,十笏园经过整修后对游人开放,而后又屡次进行整修,并逐步将附近丁四宅的一些民居建筑物划归潍坊市博物馆管理。1980年,潍坊市专门对关侯庙、孔相祠的主体建筑部分进行了维修养护。

    1983年,潍坊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直辖地专级市。昌潍专区自1950年起就是驻潍坊的山东省领导机关派出机构。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潍坊市升格的同时,撤销潍坊地区。原潍坊地区领导机关组建为升格后的潍坊市领导机关。升格前的潍坊市领导机关组建为升格后的潍坊市潍城区领导机关。潍坊市博物馆的名称未改,就地升格。十笏园古建筑群范围内的部分建筑仍为潍坊市潍城区区直有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和机关服务场所。

    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保护范围的除了十笏园园林建筑群,还包括十笏园以东、以北的古民居和关侯庙等古建筑,共有房屋251间。总面积10400平方米。自此,开始了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的角色回归历程。

    到2003年,潍坊市全部收回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古建筑。所幸的是,尽管原丁四宅、丁六宅、关侯庙、孔相祠等部分的古建筑多年来破坏性改建现象严重,但基本保持原格局。此后,潍坊市博物馆由十笏园迁入位于奎文区东风东街北海路交叉口东南角的新馆址。潍坊市开始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进行大规模的恢复性重建。

    2007年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成立后,十笏园古旧建筑群的角色回归进程明显加快。到目前为止,除了完成十笏园园林建筑群的重新整修,包括丁四宅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客厅、结婚新人用的洞房、负责财物出入的账房及地下金库等新景点在内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古建筑及其内部摆设已恢复原来的样子并已向游人开放。游客通过对博物馆布展内容的参观浏览,基本可以直观地感受明、清时期潍坊士绅之家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

    发迹于清代中后期的老潍县丁氏一族不但曾是当地首富和诗书之家,而且丁氏一族自发迹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一直热心于修桥补路、兴办学校等地方公益事务。目前,潍坊市正在继续对包括关侯庙、孔相祠在内的另外三分之一的古建筑进行修旧如如旧式的恢复性重建,并继续征集与十笏园古建筑群有关的碑刻、文献等实物,力求让整个十笏园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园林、庙宇、祠堂、民居于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成为展示潍坊这座千年古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无价之宝。这是为城市历史树碑立传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公益事业。丁氏一族早已作古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果九泉下有知,一定也会为故园能够扮演这样的独特角色而欣慰的。

编辑:风信子
 ·南京:老门东古建筑变身先锋..
 ·古稀老人醉心古建筑保护 倾尽..
 ·修缮古建筑 别因“保护”舍弃..
 ·永春县:“莫兰蒂”肆虐冲断..
 ·考古大发现 明代“龙王坛”现..
 ·隐匿在濮院老城中的700年古建..
 ·辽宁野长城修葺后变“白灰墙..
 ·石佛亭真武庙将进行修缮
 ·嵊州最大古建筑沈氏豪宅成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