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柱又称蜀柱,古代汉族木建筑中使用的木构件。指立于梁上的短柱。蜀柱也泛指短柱,如钩阑中的短小柱子。梁架上的蜀柱,在清式抬梁式构架中称为瓜柱。处于脊部位置者,称脊瓜柱;处于金步位置者,称金瓜柱。在中国南方有的地区穿斗木构架中,把不落地坐于穿枋上支撑檩条的柱子也称瓜柱。
《营造法式》引:《尔雅》称“梁上楹谓之”,注为“侏儒柱也”。杨雄《甘泉赋》“抗浮柱之飞榱”,注为“浮柱即梁上柱也”。《释名》:“,儒也;梁上短柱也。儒犹侏儒,短,故因以名之也。”《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注为:“今俗谓之蜀柱。”
叉手,蜀柱(侏儒柱):此两种结构是用来承载脊桁(抟)的木结构。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汉代已有,到北魏时已通常使用(此处均是由石结构或美术图画中来推测当时的木结构),宋、辽、金、元之建筑中和侏儒柱合用,到明代已经很少出现,至清代几乎不用,而只用侏儒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