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塌的江宁“九十九间半”将紧急修缮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许军 日期:2016-9-20
号称江宁“九十九间”半的潘氏住宅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社区,始建于清朝顺治初年,后重新改造,1983年被公布为江宁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潘氏住宅与潘氏宗祠被一起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佘村明清建筑群”。
而如今,针对其岌岌可危的情况,江宁区文化广电局昨日透露,潘氏住宅的修缮工程即将启动,保护措施已经有了初步计划。
产权界定不清,是最大难题
据了解,潘氏住宅共计60余间,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周密严谨,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每进各有门楼,门楼上为砖雕石刻,饰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
“多少年我们这组住宅都没有修过了!”至今还在潘氏住宅里的一位老大爷曾这样告诉记者。
这样一处珍贵的建筑群,为何迟迟没有展开修缮,症结在哪里?据江宁区文广局副局长李小静介绍,潘氏住宅房屋产权的绝大部分分属近30户潘氏后人所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是一处地主庄园,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时分配给潘氏族人,也是潘氏住宅房屋权属的最近一次合法认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60多年过去了,各户人口都有增长,自然增加了若干产权继承人。目前,产权的具体所属极为错综复杂。各户拥有的产权面积在当时并未有严格的分化,目前更是很难界定。“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李小静说。
利益人众多,意见难以统一
据记者了解,根据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近年来,潘氏住宅绝大多数住户陆续迁出,长期无人使用及缺乏保养维护是导致潘氏住宅日渐破败的一个原因。
李小静说,早在2005年,江宁区文广局就着手推动潘氏住宅的保护修缮利用工程。但是由于潘氏住宅产权关系复杂,相关利益人众多,产权人对该古建筑的产权处理及修缮意见不统一。有人提出愿意出让产权,由政府或相关代表人统一出面修缮;有人提出由政府负责修缮,而后继续由自己使用;有人提出以资产入股,修缮后统一用于旅游经营,产生的效益进行分红。意见迟迟得不到统一。
众多产权人的意见不统一使得修缮措施无法顺利开展。江宁区文广局表示,近期,他们已开始组织文物管理部门及街道、社区负责人及部分产权人代表召开座谈会,将尽快厘清产权关系并统一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在此同时,将对目前的建筑进行保护,确保不再产生进一步的损坏;对于一些散落的珍贵建筑构件进行收集,以供后期修缮所用。
修旧如旧,打造文物旅游亮点
在2013年1月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保护规划》中,曾提出潘氏住宅将来的规划为一处建筑艺术博物馆。那么未来,潘氏住宅的修缮将是如何一个走向?对此李小静表示,他们将采用多种灵活方式,与产权人合作,重点优先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打造文物旅游亮点,以此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近2000平方米的建筑,修缮需要巨大资金,如何确保修缮顺利进行?记者了解到,潘氏住宅的修缮至少需要投入2000万元以上费用,而目前尚无修缮资金来源。对此,江宁区文广局及街道表示,关于费用问题已经有了建议方案。一是产权人负责维修,政府适当补贴;二是财政全额投入,收购潘氏住宅中的个人产权,修缮后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三是由东山街道搭建专门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引进资金。据了解,潘氏后裔中有一位成功商人目前在武汉,江宁区文广局曾派人专程赴武汉与其协商捐资修缮事宜。
“总之,我们在修缮潘氏住宅中将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争将其打造成江宁一个新的文物旅游亮点,请市民放心!”李小静说。
编辑:菩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