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荒弃的古南丝绸之路上,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留存着一座清朝时期的四合院。三块金字匾额,无声地诉说着四合院主人曾为光绪侍卫的辉煌历史。6月15日,记者专程走进了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探秘杨家大院。
古路小村 仅存的古建筑
6月15日下午,天空下着蒙蒙小雨,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车辆在盘山公路上前行,往曹家村进发。
“这条路原来是连接宝兴和天全的主通道。”乡政府工作人员指着公路边的标识说,“以前,前往天全就走这条路。”
据宝兴县文管所所长宋甘文介绍,这条路曾是古南丝绸之路的一段,茶马古道也从这里经过。
向远处望去,群山连绵起伏,新修的乡村公路,在竹木苍翠的山间蜿蜒开来。
翻越了一道道山脊后,大山深处的高崖下,瓦房的屋顶若隐若现,曹家村进入视野里了。
曹家村正准备修一条进村水泥路,刚开辟出来的毛路还不能通车。
按约定,曹家村岩脚下组组长明成蓉,会在家门外等候。
从公路上下车,走过一条长约500米,用竹木搭建的简易便桥,便来到明成蓉家。
寒暄之后,明成蓉带记者往曹家村的四合院走去。
“那就是村里仅存的四合院杨家大院。”随着明成蓉手指的方向,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旁,一座四合院立于山林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曹家村相关历史背景,记者特地走访了宝兴县志写作参与者、现在宝兴县中医院工作的杨绍泉。杨绍泉也是曹家村人。
“这个四合院建于清代。”杨绍泉说,“曹家村在清光绪年间有过一段相当辉煌和繁盛的历史”。
据说当时曹家村有三四十座四合院。如今在曹家村现存的高碑大墓就有五六十座,而且座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原来这里有两座庙宇,在周边相当出名。”杨绍泉说,“分别是福井寺和福田寺,可惜早已损毁。”
如今,在曹家村,仅存一座四合院孤零零地伫立于深山之中,无声地随着岁月慢慢黯淡。
窗棂与匾额 展现精湛工艺
沿着稻田边的青石板路,走到一棵古树下。
一条小溪在四合院前静静流淌,小溪上有一木质便桥。一根5米左右的圆木一剖为二,将剖面平行放在小溪上,就成了通往四合院的唯一通道。
木桥左边,连接着一段青石板台阶,爬上台阶,四合院的大门展现眼前,左边是一片空地,右边是房间。
空地上散落着众多残石,证明着这里曾为房基。右边的房间内,70岁的金启香老人正在家里看电视。
“正门外,原来有两个石狮子。”金启香扒开屋檐下堆放的木柴,指着一块损坏的石墩说。
13岁时,金启香就嫁到了曹家村,她见证了四合院的变化。
金启香说,在门口的石柱下曾有一对做工精美、造型独特的石狮子。可是现在看到的只有门口左边的一只无头狮,而右边那一只早已不知去向。
院内,宽阔的院坝内杂乱地放着木柴。
正堂左右摆放的长条板凳上,各坐着一位老人。
正堂为三间,左右两侧也是三间。在院内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座房屋建筑是典型的清朝流行式样。
而此四合院与别的四合院的区别是它的堂屋设置是通堂,通堂一般作为审案和判案用,只有有官家身份的人户才可以这样修建房子。
正堂左侧有六扇完整的窗户,右侧仅有五扇,其中掉落一扇窗户的地方,挂着一只蜂桶。
四合院左侧房屋的木质窗棂上,雕刻有喜鹊、麒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样的工艺,今天很难看到了。”宋甘文说,四合院的设计和做工,都堪称技艺精湛。
据宋甘文出示的资料显示:杨家大院坐北向南,东西长24.58米,南北宽26.46米,建筑面积676平方米,房基台阶用条石围砌,正厅、左右厢房、门厅构成四合院,门、窗雕刻花草、动物图案,正厅面阔三间26.46米,进深9.3米,通高7.5米。厢房面阔三间24.58米,进深8.2米,通高7.5米,均为木结构抬梁式,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院坝用青石铺地,南北宽10.2米,东西长9.2米。
“该大院为研究茶马古道历史及清代房屋建筑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宋甘文说,此四合院被列入宝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建筑外,最让人称奇的要数四合院里面三块匾额。”明成蓉说。
在四合院的左上方挂有一块匾,匾上题着“清白风家”四个刚劲有力、笔型如刀的大字。
“这块匾上字体的内侧均由金粉镶嵌而成,曾有人用尺量过,金粉的厚度足足有两毫米。”71岁的苟全珍,正坐在匾下的木凳子上休息。苟全珍曾接待过前来考察与参观的来访者,经常为来人讲解匾额的内容和历史。
房屋的右边屋檐下,80岁的胡明玉指了指上方的窗户和匾额说:“这里也有。”
顺老人手指的方向,破损的窗棂上,挂着四五个蜂桶,蜜蜂在“福禄鸳鸯”的匾额旁飞舞。与“清白风家”匾额一样,“福禄鸳鸯”匾额也由金粉镶嵌而成,古朴,大气。
另外,正堂上方曾挂着一块匾额,名叫“喜渡鹊桥”,现已断为几块。
古老的匾额带着岁月的烟尘悬挂在房梁上,拂去时空的尘埃,当年的荣耀、辉煌又再现在世人面前。
推荐阅读:
青海斗后宗古城遗址
嘉善陆家厅
嘉善金氏后厅
嘉善城址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