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县城中心,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这座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塔身为水磨青砖砌造,内外壁遍嵌赭、黄、绿三彩琉璃面砖,每块砖上饰有一佛二弟子三尊琉璃佛像,如来坐中,左立迦叶,右立阿难。这些佛像有宋代遗物,也有后世添配的。第四层塔心俗称“小庙”,供奉关羽、关平、周仓三尊神像,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内部塔壁嵌一块宋代修塔碑记。每层四面辟门,其余四面砌作假窗,十二、十三层无门。塔顶为铁制塔刹,装有复钵一个,每层八角皆有风铃。塔内结构繁多,上塔的阶梯为枣木所制,因年代久远,留下深深的磨损痕迹。从塔内可上至十一层,登高俯视,城貌尽收眼底。
塔内现存两块建塔的碑刻:一块在第四层,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所刻;一块在第十一层,为崇宁五年(1106年)所刻。从两块碑记的相隔时间推断,从五层到十一层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层,加上基础和塔刹的施工,全塔约修建十年时间。万佛塔依十三重凡天说设定塔层,佛塔功能在设计中得到明确体现与表达。万佛塔年代久远,工艺精巧,又经历代修缮,内存了碑文、壁画等多种历史信息,对研究北宋以来涡河流域社会发展思潮观念的演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万佛塔采用北方砖塔构造方法建造,结构富于变化。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八角楼阁式砖塔,万佛塔体量协调,结构严谨,历经千年巍然矗立,具有高度的牢固性。其造塔建筑材料涉及砖石、木材、陶釉、铸铁等,建筑工艺有砌、镶、烧、铸、刻等,点线面结构紧密富有变化,体现了当时建筑水平。全塔重近千吨,基础应力每平方米近40吨,但只用2.4米深的夯土浅基法建造,反映出当时建筑工程技术成就高超。
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是我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从1977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