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釜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唐宋时期,经茶圣陆羽的推广介绍,煮茶式开始流行,铁釜(时名为汤釜)正是当时中国茶道里十分流行的一种煮水器具。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日本僧人将制釜工艺及绿茶树种、制茶方法、茶道带回本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人并没有对铁釜进行改造,只是遵循他们在中国学到的制造方法、使用方式延续着。
唐宋文化的铁器在东瀛土地上的转化
大约在五百年前,日本茶圣千利休确立日本茶道,铁釜(汤釜)成为日本茶道必备器具。日本茶道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首先在各藩主大名之间流行,再到武士阶层,再传播到平民。大约四百年前,日本盛冈南部藩主在其南部辖区内大量聘任制釜师,最初目的是为促进当地制造工业,但因各代南部藩主对茶道的热衷,不断推动铁釜制作的创新,市场需求也由此增加。尤其第八代藩主利雄公,更是拜师在第三代御釜师——小泉仁左卫门的门下,尝试自己制作茶具。一种新的煮水工具——铁壶即在此时产生,即按茶道用的铁汤釜尺寸大小缩小,并加上壶嘴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