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典园林环境 >> 自然山水园 >> 正文
南宋自然山水园
日期:2016-7-18

    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称为城市园林,这是唐、宋时期园林的一种类型。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胜区,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此种园林又受文人画家的影响,也具有写意园林艺术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国往往都是人工为主,兼有写意的艺术特色,显得更完美。而自然风景园则以原来的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皇戚官僚及富商们的园林数以百计,众多的诗人画家更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加上民间流行的许多传说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们一见倾心。

    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和岚影波光、丰姿绰约,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好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景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等闻名中外的景点,从南宋流传至今,在七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诗情画意,自然山水园林美的传统风格。

    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原是南宋聚景园。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区内造御花园多处,而以聚景园最为宏丽。传说和记载中,该园是会芳、瀛春、瑶萍、寒碧等亭台轩榭楼阁组成,这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更有那时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取名“柳浪闻莺”真是十分得体了。

    “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称,这种用古仙岛名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中常有之。当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曾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园林,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美景。

    风光旖旎的“三潭印月”,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特别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

    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景色奇丽的“三潭印月”,历来成为人们赏月的胜地。

    横贯两湖南北的苏堤,全长2.8公里,“四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风光迤逦的“苏堤春晓”用桃、柳点出春意,人们沿着柳影波光,绿色的长廊而行,视野深远,动观之中景色多变。如果在这里临水小坐,远眺近览西湖的美景,心旷神怡。1071年,苏东坡在这里组织修建了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定命为苏堤。用一条长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间的层次,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苏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这种大范围巾的设计构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城市园林的极好实例之一。

    另外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双峰插云”等,都打破了封闭性园林的性质,成为自然美人工为之的美好园林艺术佳例。

    在杭州,南宋皇家宫苑虽然已基本上都荒芜,但却留下了人们号称为“人间天堂”的自然山水园林,成为古今人们游园的胜地。

    从唐、宋众多的园林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园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为代表的皇家宫苑,以杭州等地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风景园,或以洛阳等地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这些不仅在形式,而且在造园手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公共园林性质的寺院丛林在唐宋也有所发展,如在我国的一些名山胜景庐山、黄山、嵩山、终南山等地,修建了许多寺院,有的既是贵族官僚的别庄,往往又作为避暑消夏的去处。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总的特点是,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在杭州等这种本来就具备丰富的风景资源的城市,到了唐、宋,特别是宋朝,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逐步发展成为更为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

    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挂天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成园林空间犹如立体画的艺术效果。以上手法,在小小的私家园林中,用得比较普遍。

    到了宋代,造园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并注意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乔木以松、柏、杉、桧等为主;花果树以梅、李、桃、杏等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琼花、茉莉等为主。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

    宋代不仅有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这种评论性的专著,而且还有李诚(字明仲)编著的《营造法式》。这本书总结了宋及宋以前造园的实际经验,从简单地测量方法、圆周率等释名开始,介绍了基础、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砖作、彩雕等具体的法制及功限、材料制度等,并附有各种构件的详细图样,这本集前人及宋代造园经验的著作成为后代园林建筑技术上的典则。

    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那种相互之间的恰当比例关系,并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而在宋不仅有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了专门造假山的“山匠”。这些能“堆垛峰峦,构置涧壑,绝有天巧……”的能工巧匠,为我国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发展,都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他们才是园林的真正创造者。

    由于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实的造园艺术基础,才使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编辑:夏腊梅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 传扬“浙派..
 ·内乡县衙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标..
 ·榆次猫儿岭新发现古墓27座
 ·考古专家提出新解 刘贺之死或..
 ·哈民遗址入选自治区首批十大..
 ·山东启动“三孔”古建维修等..
 ·四川古寺1500岁紫薇突发病 传..
 ·湖南裡耶古城遗址遭洪水浸泡..
 ·青阳加强“天官坟”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