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彩陶双连杯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
旋涡纹彩陶四系罐
马家窑文化,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1956年甘肃省永靖县三坪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橙红陶,绘黑彩。小口,阔肩,平底,表面打磨光滑,口边有钩状突起物四只,成十字形安置,方便密封时系绑;两侧各有一个环形耳,为提携之用。制作十分精致,图案异常精美。线条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布局规整。纹样波浪起伏,涡漩流动,极其壮美,充分显示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造诣,可称为中国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