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礼器——玉琮、玉璧
来源:光明网 日期:2016-7-12
在海安县西北部约28公里处,有一处闻名全国考古界的古遗址,那就是青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亦称青墩遗址。
1973年青墩大队为建居民点开挖青墩新河,发现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兽骨等古代遗物。从此,撩起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纱。1977—1979年间三次科学发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琮、坠、环等玉器,其珍贵程度难以估量。还发现有碳化的稻粒、桃核、菱角及麋鹿等大量生物亚化石,经测定距今5000年左右。因此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江淮东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关系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说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陆,并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同时,这也是对南通地区历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标示了南通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当从青墩起。青墩遗址出土的装柄陶斧,第一次揭示了新石器时代穿孔石斧的使用方法,是一项考古重大发现。青墩遗址出土的部分麋鹿角和兽骨带有几何形状的刻纹,有专家认为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易卦起源的符号。青墩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等较精致玉器的出现,也意味着当时已有专门从事某种生产的手工业者。
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玉琮,高5厘米,宽8厘米,孔径6.1厘米。此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黄,灰白色斑纹。呈内圆外方的柱形状,单节,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间均磨出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边有两组平行弦纹和两个对称的圆圈纹,组成简化的人兽面纹。青墩遗址的发现,将南通的历史上推到4000-5300年。
青墩遗址出土的玉璧,直径17.7厘米,孔径4.4厘米,厚1.2厘米。此玉璧以碧玉制成,绿中隐现黄灰色斑纹。呈扁平圆形,器壁厚重,中间对钻圆孔,孔壁有隔棱,器面光素无纹,见切割槽痕。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