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性堂的正门和左右龙虎门是“商”字门,为五间式砖雕牌坊门楼
陈奶奶说,后仑堂是村民熟知的名字
楣上刻字,是仪性堂最大的特色
倍磊的古民居繁多,用“五步一殿、十步一祠堂”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其中,倍磊一村有德星堂、玉田堂、豫顺堂、守拙堂、恒德堂、敬修堂、三多堂;坐落于倍磊二村的有则顺堂、志仁堂、懋敬堂、敬胜堂、敬仁堂、致和堂、九思堂;凝德堂、正义堂、集义堂、崇义堂、简能堂、敦厚堂以及新屋里花厅、王姓厅、水阁厅、台门厅堂则安居于倍磊三村;本文的主角——仪性堂则位于倍磊四村,与它同村的还有存义堂、精义堂、新德堂、效顺堂、济美堂、天命堂、善庆堂、秋厅等。
据《义乌市志》记载,除了这30多座有堂号的厅堂,倍磊还有几十幢晚清、民国初期建造的没有堂号的排三、排五两插厢的老民居,以及远近闻名的“十八祠堂十九殿”。林林总总加起来,倍磊拥有上百座明清古建筑,在义乌境内实属罕见。
这些古代的厅、堂、殿不是别墅,却胜似别墅,无不说明曾经的倍磊“不差钱”。早在明代的时候,倍磊就已经成为义乌的一个重要的商业集市。种糖梗、榨红糖、腌火腿、酿黄酒,倍磊人把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
立业,也要成家。无论是当官的还是经商者,赚了钱都喜欢置办房产。尤其是那些财力雄厚者,更以营造高厅大室、雅苑豪居为美。
当初,在倍磊街的鸡肠小巷中寻到仪性堂时,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大气、庄严是仪性堂给人的第一印象。仪性堂的正门和左右龙虎门是以“商”字为形建造的,为五间式砖雕牌坊门楼。“商”字门,是倍磊古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义乌明清以来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义乌人重商,所以把“商”字建成了进出的门,往来穿梭的人则是那“商”字中的“口”。
仪性堂正门门面的雕刻十分精美,内容以民间传统的福、禄、寿、喜为题材,雕以龙凤、仙鹤、鹅、牡丹等图案,寓意鸿运通达。仪性堂门面的装饰,据说是义乌域内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砖雕。
跨过偏门的门槛,一条深邃的木长廊闯入视线。夏日阳光从长廊一侧倾泻而下,透过木格窗化成一个个或深或浅的斑驳光圈,浮尘在忽明忽暗的光圈中起舞,略微潮湿的地面被烘烤出一股暖意。
据佛堂镇社会事业办主任陈更荣介绍,仪性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三开间两天井,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大厅、堂楼,左右两厢两弄堂,占地1047平方米。
从这头望向那头,仪性堂门厅、大厅的梁、檩、牛腿、雀替以及门窗都布满雕刻。“楣上刻字,是仪性堂最大的特色,这在其他村的堂里是看不到的。”陈更荣说。
规模宏大、造型气派、装潢考究、工艺精湛,仪性堂将倍磊厅、堂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倍磊人的细腻、豪迈传承到底。
72岁的陈海琴是仪性堂的住户,也是它的邻居。仪性堂有很多个名字,如,义性堂、后草堂、后仑堂,被村里人熟知的是“后仑堂”。“因为它的东、西、北(面)都有祠堂。”陈奶奶说,和其他祠堂相比,仪性堂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叫后仑堂。
陈奶奶说,解放后,仪性堂曾被当作生产队的仓库。平日里,村里的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会放在仪性堂举办。
时间纵身一跃,200多年后的仪性堂年年风吹雨淋,渐渐瓦破墙斜、屋梁发霉,破旧不堪。2010年,市政府出资93万元修缮仪性堂。如今,仪性堂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人面前,展示着义乌古商业的繁华。
推荐阅读:
民间古建筑木雕艺术与茶馆文化的结合
南京仅存二战时期的日本神社
今昔广州陈家祠
福建翠郊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