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青铜艺术器皿,通高11.3厘米。1979年舒城物资回收公司拣选。现藏舒城县文物管理所。
此件铜饰分雕塑和插孔两部分,雕塑高8.6厘米,底径5.4厘米,分上中下三层,以上层为中心,围成环形,共11人,皆高鼻深目大耳,头戴高冠。最上层一人体形高大,头戴高官,高冠背后有一环钩,耳垂各有一穿孔,怀中抱一小孩,小孩左手放在嘴边,右手置于大人的胸前,他们仿佛在聚精会神地欣赏乐伎们的表演;中层四位乐伎围绕上层,前后左右排开,前面的吹箫,左面的打铙,右面的吹笙,后面的吹排箫;下层五人,每人背后置一片尖叶形牌,胸前置一块方牌,仿佛是在看唱本演唱。虽然雕塑人数不多,但很有气势,让人产生一种歌舞升平的感觉。插孔在雕塑下方中心,中空,孔径2.6厘米,长2.7厘米,可能起固定作用。此件铜饰的实际功能还有待考证。
此类饰件出现在长江流域比较罕见。舒城在春秋时期地属群舒国,为舒鸠部落,与徐国同族。在古代徐、舒被称作东南夷或东国、南国,地处南北交通枢纽,在沟通南北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强国必争之地,群舒在吴楚争霸中被楚所灭。战国时期楚国的势力范围发展很快,西接当时的巴蜀国,并与巴蜀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频繁交往、相互融合的现象。此件乐伎铜饰人物造像高鼻、大耳,三角形高帽等,与西南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比较接近,属西南少数民族的风格。此件铜饰的发现为研究长江流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的发展,以及音乐乐器的发展等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