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寺,亦称不二禅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县城大运路东侧。寺庙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公元956年),宋、元、明、清各代都有重建或重修。1999年,由原址阳曲县小直峪村搬迁到县城,占地面积约6700平方米。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寺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
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方形,前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筒瓦素脊,又以青砖红墙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栗色梁架,不加装饰,形成典雅纯正、素静清幽的早期建筑风格。建筑结构施用传统的柱网抬梁式框架,梁架采用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六架椽做法,外檐用未经加工过的榆木为檐柱,向外侧角与外墙收分相配合,增强稳定性。前檐设廊,进深一间,廊柱侧脚升起,使殿角上翘,造型舒展。梁枋结构全部采用大斗、令拱和短替,殿内不设天花板。斗拱是中国高等级宗教建筑的特定标志。它的外檐用五铺作重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拱出二抄,重拱计公造。又加一攒补间真昂,使檐部内外重量得到平衡,是杠杆原理的巧妙运用。在正心枋上雕出横拱二层,俗称“隐刻斗拱”,虚实结合,是早期史籍上记载的“扶壁拱”的实物例证,太原市仅此一例。殿内梁架为金代形制,驼峰托脚皆备。平梁上双层叉手,为他处所未见。这座建筑为研究宋金时代的古建筑提供了范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