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地多雨,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四水归堂”式格局。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正厅的屋顶要高于两侧披榭的屋顶,这就可能导致下大雨的时候,一部分的雨水从正厅的屋檐冲击到披榭的屋瓦之上,然后飞溅到厅堂的前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筑工匠在正厅屋顶与披榭屋顶的重叠之处设置了一道梯形的矮墙,起到防止雨水飞溅和漫流的作用。这种矮墙,有人在不知道它的确切名称之前,姑且将其纳入“女儿墙”之列。
关于“女儿墙”的名称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言其卑小也”,这倒是与本篇中所指的“女儿墙”的特征相吻合。这样的矮墙,原本只是民居建筑整体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在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清代民居建筑中,却是一个在雕饰上大放异彩的重点部位。简而言之,这种形制的“女儿墙”,在雕饰手法上应用灰塑、彩绘、墨书等各种工艺,而在雕饰内容上则包涵了亭台楼阁、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吉祥图案、诗词格言等各种题材,极具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