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慈城慈湖中学后面,有一个小村,叫时家边。村子的东、南方向各坐落着一座海拔不到百米的小山峰,南边的叫阚峰,东边的叫梦墨峰。
在两峰之间,有一座占地面积逾1500平方米的老房子。这是一座呈日字形分布的五间两弄四合院,坐东朝西。虽然岁月已经将它侵蚀得遍体鳞伤,仿佛亟待救治的老态龙钟的病人,但建筑布局恢弘的气势、八字影壁上的精美砖雕依然可以让人想见它当年的辉煌。
(时铭故居方位示意图,上东下西。毛雪娇制图)
“没想到我的祖居能保存得这么完好!”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回宁波探亲的80岁中国修辞协会副会长时煜华教授和她的夫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孔德明站在这座老房子的天井中间,不禁有些激动。
(时铭故居内明代风格的柱础)
这座老房子的整体风格以及柱础形状,都表明这是一幢明代风格的建筑。“虽然局部在清代进行过翻修,但整体来说它显然是明代建筑!”陪同时煜华教授夫妇一起来参观祖居的慈城地方文化研究专家、《古镇慈城》主编钱文华告诉甬派记者。
(钱文华在介绍梦墨轩,后面的阁楼就是梦墨轩)
时煜华教授此次就是从钱文华处才知道,自己的祖居竟然从明代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我40年前就经常进出这处老房子。但直到2年前才考证出,它就是时铭的故居。”钱文华告诉记者,这座老房子就是明代洪武初年辟荐、官至四川按察佥事时铭的故居——梦墨堂和梦墨轩。
(时煜华教授(左三)一行在查阅相关史料记载)
时铭曾做过鄞县训导,以《梦墨稿》出名。钱文华告诉甬派记者,两座天井之间的这间明堂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梦墨堂;从大门右侧厢房顶上拱出来的阁楼,就是很有名的梦墨轩。
钱文华介绍,梦墨轩就是时铭当年的书房。之所以取名梦墨,还有一段有趣的掌故——
(时铭故居内的弄堂)
1372年农历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时铭就睡在这间书房里,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苍髯缟衣”的斯文男子,给了他一块形状像圭(甬派君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的玉器)的墨。第二天,时铭还是睡在书房,结果又梦到这个斯文男子,这次这位男子拿着一大杯墨汁要时铭喝下(以墨湆一巨樽饮铭),时铭不肯喝,于是这名男子立马就将墨汁倒在了时铭的衣服上(是人遽以墨湆建铭衣上)。连着两个晚上都梦到神人授墨,时铭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于是他就找人刻了匾,正式将这间书房命名为“梦墨轩”。
(通往梦墨轩的楼梯,左侧墙壁就是泥墙)
这还不够,他还请了当时很有名的慈城籍文学家乌斯道写文记述此事。
(《慈溪县志》里对梦墨轩的记载)
乌斯道是时铭父亲的学生,也是时铭的老师,1372年应徵为官,先后在广东、江西为官,史料记载其每到一地皆“有惠政”。有这层关系在,乌斯道当然没法推脱,于是写就《梦墨轩记》。岁月轶散了他的很多作品,但这篇《梦墨轩记》因为被收进了“四库全书”《乌斯道集》及《慈溪县志》而流传了下来。
(八字门墙上精美的砖雕,时氏故居现为江北区文保点)
“从《梦墨轩记》的记载来看,这座房子起码建于1372年之前。梦墨轩也完全有可能在明朝建立前就已经存在。”钱文华告诉甬派记者,甚至也不排除此建筑的始建年代在元代,“明代1368年建立,时铭做梦是在1372年,前后只差5年。”
自从时铭以“梦墨”命名书房,时家后人遂将梦墨堂作为这一支脉的堂号。“我伯父当年在庐山日照峰1号买的别墅,就命名为梦墨堂。”时煜华教授告诉甬派记者,时家是典型的耕读传世的家族,代有人才出现,如今后人分布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美国、武汉等地。
(时定)
68岁的时定,是唯一还住在这座老房子里的时铭后裔。在老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但他显然对这座老房子的来历、对自己的祖宗时铭知之甚少。唯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座房子的精美和牢靠。
沿着楼梯爬到二楼的梦墨轩,时定指着嵌在木墙结构中间的泥墙告诉记者,“可真结实!”泥墙一侧已经裸露,时定介绍,泥墙中间是一层已经变成褐色的芦苇茎,起着固定结构的作用,两边是糊上掺和着稻米壳和草的泥土。记者看到,除了颜色有些暗淡,但泥墙基本完好。
(泥墙裸露的截面)
让时定觉得房子牢靠的,还有梦墨堂里的地面。“后来修补的水泥地,已经碎了不少,但你看这里还是完好的。”时定指着梦墨堂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地方告诉甬派记者,这就是梦墨堂最早的地面。据钱文华介绍,这是古时“水泥”的魅力,用糯米、桐油、灰浆等按比例调和而成的。
(梦墨轩梁上精美的绘画)
对钱文华而言,这处古建筑的价值显然与它今日破败的容颜毫不相称,“慈城的古建筑不少,一般只能大概推测出是哪个年代的,像梦墨轩这样有明确年代记载的仅此一处。”钱文华告诉甬派记者,这是慈城有史料可考的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民居,甚至在浙江,也可能是孤例。记者梅子满通讯员黄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