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504/201542310459532.jpg)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504/201542310530896.jpg)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504/201542310551632.jpg)
邬达克旧居
邬达克在上海共有过四个家:1918年初到上海时他安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号,这里是一套简单的一居室。1922年新婚后的邬达克和妻子同住在在吕西纳路(今利西路)17号,这个融合了欧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筑风格的别墅,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二个家,现在已不复存在。1930年,邬达克在哥伦比亚路57号(今番禺路129号,俗称“邬达克旧居”)择地建造自己的新居,这个带有英国乡村风格的住宅,是邬达克在上海曾经拥有的最大的一个家。1938年,邬达克入住达华公寓,直到其离开上海。
现在要理解邬达克于1930年-1938年间居住的宅居,还得回到他当年的设计手稿中。所幸1996年邬达克子女将父亲职业生涯的建筑图纸都捐赠给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供后人研究,其中关于番禺路旧居,他共留下5张总平面图和13张其他区域平面图。这些图纸也成为后来修缮的重要凭证。
邬达克旧居是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筑营造商陶桂林所办的馥记营造厂所承建的。1930年7月至11月,随着旧居建设工程的展开,邬达克陆续设计了室内的窗台、楼梯、厕所里面和天花吊顶的细部,甚至设计了部分家具,他还凭借与教会的关系,让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小木匠们帮忙打造家具。邬达克设计的这幢建筑很有灵性,据他的女儿回忆,父亲养了许多鸽子,每天上班前,他都会到阁楼的鸽舍去喂养鸽子,他喜欢听鸽子咕咕叫的声音,喜欢看鸽子在天空盘旋的样子。鸽子进出鸽舍的西面山墙最能彰显设计师功力,邬达克为他的鸽子们设计了落栖的平台和出入口,与不远处主楼西南山形屋顶设计的三只立体飞鸟相得益彰。从邬达克当年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来看,飞鸟回巢的动态与立体装饰的静态,似乎让建筑本身也焕发出生命。
在之后的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番禺路的邬达克旧居曾作为德国领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为中学的校舍、办公室和食堂。几经辗转,旧居产权归于长宁区政府,并为长宁区教育局所使用。
2003年,邬达克旧居被认定为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旧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但据修缮投资人之一刘素华回忆,2008年她来到邬达克旧居时,这里因长年风吹雨淋且缺乏管理保护,缺损严重,十分破败。同年,长宁区教育局委托同济大学房屋质量监测站对邬达克旧居修缮及装修。2010年,上海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租赁了邬达克旧居20年的使用权,该公司是投资人为了修缮邬达克旧居而专门注册的。2011年9月20日,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