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变化的金银质带把杯
在吐蕃系统金银器中,在造型艺术上最富于变化的是一批金银质的带把杯。从总的风格来看,它们与唐、粟特系统的带把杯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带把杯的杯把上都带有横平而较为宽大的指垫,在杯的环形把上加上这样的指垫,既可以使手感舒适,又能帮助其他手指加力持重,增加持杯时的稳定度,这原本是粟特带把杯常见的做法,很可能为吐蕃人所借鉴。其中一件带把杯的指垫上还饰有一件浮雕的带翼奔兽,从其形象上看似为奔狮。而粟特人也很重视这种装饰方法,在粟特人的带把杯指垫上常常饰有精美的花纹或人物头像,这种在指垫上饰奔兽的做法虽然过去极为罕见,但可能仍是源自粟特风格。与唐和粟特系统的金银带把杯相比较,这批吐蕃系统的带把杯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器体浑圆而没有折棱,其中多数器腹均较低平,杯深小于口径,带有小圈足,杯体近似圈底碗形,而不见唐和粟特系统带把杯中的常见的八菱形杯体、筒形杯体、“6”字形杯把等特征。由此可以说明吐蕃系统带把杯很可能是对唐和粟特带把杯的一种借鉴或仿造,而不是直接从唐或粟特传入。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503/201532692324318.jpg)
银瓶上的异兽纹样。
东西文化的碰撞交流
吐蕃的金银器制作工艺直接受到中原唐王朝的影响。吐蕃王朝建立之后,通过与唐的联姻、朝贡等不同方式加强了和中原唐王朝之间广泛的文化联系,从唐代输入了包括金银加工在内的若干工艺技术。如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松赞干布迎请唐文成公主入藏,唐王朝不仅两次对其册封,“并遣送吐蕃以前没有的蚕种、米酒、水晶工匠等多种工匠到吐蕃”。其后,唐金城公主嫁入吐蕃时,“陪送的嫁妆有数万两黄金、各种工匠、各种器乐”,我们不难想象,在唐朝派往吐蕃的“各种工匠”当中,可能也就包括有金银工匠在内。此外,吐蕃通过朝贡而获得中原王朝赏赐的金银器皿,也是一种学习唐朝先进的金银器制作技术的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吐蕃王朝的兴盛强大,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有着相互联系和文化上的往来。在吐蕃金银器当中之所以会融入唐、波斯、粟特等多种不同文化因素,和这个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吐蕃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犹如欧亚大陆文明交汇的一个十字路口,从不同的来源和途径吸收了来自东方与西方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而后形成为自身独具一格的金银器风格,正是这个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个缩影。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