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唐太宗曾遣均州太守姚简在此建了五龙祠。宋真宗升祠为观,赐名五龙灵应观。元世祖改观为宫,赐名五龙灵应宫。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又敕建五龙宫,共建宫观庙宇850间,并赐额兴盛五龙宫。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龙宫坐西朝东,宫门外有九曲十八弯的红墙,南北各有一座碑亭,前有日池、月池。进宫门是龙虎殿。其内尚存丈余高的青龙、白虎等泥塑彩绘神像,保存有九重石磴和九重台。
1500年前的一次祈雨却改变了这方圆八百里大山的命运。
唐太宗贞观十年,天下大旱,武当节度使姚简受命来到此地筑坛祈雨,遇“五气龙君”,大雨倾盆。这是武当道教声名大振的开始。唐太宗在灵应岩下兴修五龙祠,成为武当山第一座皇室敕建的道观。到了明代,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得以大规模翻新,作为“九宫九观”之一,“兴圣五龙宫”也扩建为包括850间庙宇在内的建筑群。盛极而衰。清王朝不崇道教,民间的宗教活动不足以支撑武当道教的庞大规模,五百多处古建渐成废墟一片,而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彻底烧毁了五龙宫,只剩得残垣断壁,留存至今。
在五龙宫的大殿石阶和龙虎殿之间,有五口水井和两个水池,水池一圆一方,象征天地,这是五龙宫的“五井四池”,相传当年为唐王朝天降甘霖的“五气龙君”常常在此神游,五龙井和五龙宫,都因此而得名。而这“五井四池”,据说是宋、元时期武当道士设计的“下水道”系统,他们在五万平米的山沟之上,用青石堆砌纵横交错的暗渠,形成排水网络。
五口水井如今仍是附近村民唯一的水源,过去建有亭子,周围可见亭子的柱基,而天地二池虽然还有游鱼,护栏却已经崩落一地,另外两个,一为日池,一为月池,却早已不知去向,据说,已被泥土掩埋,“四池”在过去,既是点缀,又有功用,五龙宫为土木结构的宫殿,一旦发生火灾,便一发不可收拾,“四池”,也是消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