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村幽深的小巷
闽越王城出土文物展品琳琅满目
百岁坊见证历史风雨
城村,坐落于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北侧,傍闽越王城而建,也因王城而得名。村口门楼上的“古粤”砖雕,字体古朴苍劲,显示着城村与城址的深厚渊源。有位文史专家曾评价说:武夷山能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城村以及闽越王城遗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2007年,城村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1月22日,在城村年轻的文化协管员刘秀骞的陪同下,记者徜徉于城村的主街、小巷、宗祠,试图叩问古村绵长的脉搏,聆听古村历史的回声。
悠久的历史
城村有农户500余户,2500多人,大多以种水稻、做茶叶等传统农业为主。据考证,目前村内的居民原种族都不是越族人或越人的后裔。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时,闽越王城毁于战火,居民被强令迁徙往江淮之间,城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因此荒芜了数百年。城村古村的历史大致为始建于隋唐,兴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清,败落于民国之际。当村落的开基始祖来到这块土地落籍卜居时,显然对城址的时代和族属有所了解,于是以古城居民的族称作为村名,昭示后代村庄是建在古粤(越)人营建城邑的土地上,是为“古粤城村”,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现居村内的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从他们分别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谱--《长林世谱》、《李氏重修家谱》、《赵氏宗谱》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号称“九牧林”,为商代名臣比干之后;李氏系唐高祖李渊的后裔;赵氏则是大宋太宗长子楚元佐的子孙。他们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区,因避战乱,先后由东晋、唐末、宋末辗转入闽,落脚于此。
秀美的村落
城村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0公顷。建在武夷山脉与崇阳溪水系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一改古城建在丘岗之上高台建筑的秦汉风格,形成山水严密、护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前有锦屏高照,后有青狮托背,左有宝盖桑麻,右有铜闸铁闸。”这首民谚形象地概括了城村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天然完美的中国风水图画。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