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古城村桥
近几年,井陉县在很多场合把天长古城称为“宋古城”,而且出版了图书、画册,在政府文件中屡屡使用“宋古城”。据县志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井陉县治所从天护城迁至此地,从此天长镇就成为井陉县治,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以及民国,做了883年的县城。这就是所谓“宋古城”的来历。
其实,一座城垣的历史,不能仅仅用它作为县城的历史来界定。天长古城,在作为井陉县的治所之前,还有很悠久的历史,原是唐代的一座军镇,而且是井陉古道上的一座兵城。北宋才成为井陉县的治所,这是太行山为数极少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巍峨的城垣和璀璨的古典建筑遗产,展示了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天长镇是唐代一座重要军镇。
唐代的安史之乱后,割据镇州(今正定)赵州及周边地区的成德军在这里设置天长军,唐末五代改为“天威军”,是县一级的军镇建制,由此这里就成为太行古陉、绵曼河畔的一座兵城。
二、天长镇地势险要,控扼绵河
天长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代的天长镇是井陉古道上一座重要军事堡垒。背靠山峦、面对绵曼河。唐代大诗人王维过井陉时,以“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之句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
天长镇控扼井陉咽喉,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垣坚固、城墙箭楼巍峨雄伟。在唐末五代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一系列重要战役,给这座古城留下了悲壮的记忆。也显示出在北宋之前这座军镇的规模。
三、天长镇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
天长镇这座古代的兵城,北高南低,地势起伏,呈簸箕状,因此称“簸箕城”。经历了五代的晋赵之战、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元之际的史天泽大战武仙、明代李自成之乱、清代的庚子之役等无数次战争,城池屡遭兵燹而不废,那么,是一种怎样的防御体系和鲜为人知的城垣格局,使这座千年古城“天长地久”呢?
天长镇的城墙,是一座军争的设施,并非北宋创建的。此前唐代的天长镇必有城墙。这座城垣除了箭楼、城门是明代以来用青砖堆砌之外,外层几乎都是河卵石砌成。这不仅是一道神奇的历史风景,体现了建造者就地取材的智慧。从战争防御来看,这些表面光滑的河卵石,增加了敌兵攻城的难度,加上城墙各门的瓮城,构成这座兵城的第一道防线。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