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古堡群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郴州发现了一批古堡。这些古堡,从时间上看,远溯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最晚截止于清末。从地域上看,古堡以郴州为中心,沿五岭山脉中段东西线延伸,覆盖北湖、苏仙两区及桂阳、汝城、临武、资兴、永兴、宜章、桂东等县。
临武渡头城堡遗址。位于临武县汾市乡雷公岭东面坡地,下临武水,与渡头村隔河相望。呈东西向长方形台阶式布局,现残存夯土城墙,主城高3~7米,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20米,东南角有一圆型烽火台遗址;附城分为4级,高约2~5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古城堡东南西三面有人工修筑的约6米宽的壕沟,应为古护城河。城堡附近有一座古窑,曾出土成叠的粗、细绳纹或弦纹的陶片及大瓦等秦汉时期的文物。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驻守南岭,三年不解甲弛弩。而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戌以备之。《史记》、《汉书》也有两位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先后驻节桂阳郡的记载。至今当地村民还将马援尊为武水的保护神在祭奠。史籍虽未注明秦汉驻军的确切地点,但根据地形、出土文物和民间传说,渡头古城堡遗址应为秦汉时期的驻军遗址。
此类古城堡,还有汝城广安所、桂东烟竹堡、宜章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其中宜章黄沙、笆篱、栗源三堡呈品字形分布于莽山脚下,是明洪武年间为防莽山、西山瑶胞起义而修建的。
资兴石峰寨遗址。位于资兴市清江乡黄草村,为当地黄姓村民于宋嘉熙三年(1239年)为避寇难而修建的寨堡。古堡依山而建,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原各有一石门通道,现南面尚存石拱门和厚约3米,高3—5米不等的石垒城墙。石拱门内壁嵌有一块石碑,记叙了建寨缘由。
据史料记载,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二月,桂阳(今汝城县)黑风峒瑶族首领罗世传不堪官府欺压,杀飞虎统制边宁,起兵反抗。次年十一月武举李元砺又率众数万起义。两股义军以黑风峒为根据地,或聚或分,转战于湘粤赣闽之间,连破吉(今江西吉安)、郴(今湖南郴州)、永(今湖南永州)、南雄(今广东南雄)、汀(今福建长汀)诸州县,官军大败,朝廷震惧,诏遣荆(今湖北江陵)、鄂(今湖北武昌)、江(今江西九江)、池(今安徽贵池)四州军,并悬以重赏,募人讨之。嘉定四年(1211年),在官兵多路征剿下,罗世传和李元砺中江西安抚使王居安离间计,二人失和,相互残杀。十二月,罗世传执李元砺降宋。九月,谭州知府曹彦约又买通罗世传的部将胡友睦将罗世传暗杀。轰轰烈烈的起义归于失败。朝廷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于是年析桂阳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罗世传、李元砺起义虽然失败,但其部将依然坚持斗争。嘉熙三年(1239年),距黑风峒起义失败已经过去28年,而依然“邻邑不堪”。石峰寨遗址及石碑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填补了史籍的空白。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