沘江青云桥
沘江青云桥位于云龙县城石门镇西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为曾任陕西省巡抚的石门井人杨名飏出资建造。至今已有182年的历史了,依然默默无闻地为云龙的交通做贡献。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杨名飏母丧回乡,见沘江水涨,为谋生,人们不避危险,仍乘筏过江,乃恻然“念先人成梁之意”,遂捐资倡建。桥建成后,取名为“青云桥”,“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
在贡院前南、登云桥东为青云桥。所在地近贡院,取“青云直上”之意名街。《杭都杂咏》:“旧有陈云杓刻石,林云楼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沈茂才笔,许虚白笺诸市,每值科场赶者皆聚于此。”应试者跨登云桥,过青云街,进入贡院蟾宫折桂。
青云桥为铁链吊桥,架设在云龙县城石门的沘江两岸山壁之间。桥长36米,宽2.8米,桥底有5根铁链,上覆木板组成桥面,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铁链作为扶手。桥的东西两端建有桥亭,东桥亭是原石门通往宝丰乡必经之道,为石券门,桥亭南门上方嵌有石刻《石门关》匾额一方,南面墙内嵌有杨名飏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西桥亭为两层,上层塑有观音佛像,下层为往来通道,石壁上刻有隶书“衮雪”二字,西桥亭上方刻有“碧嶂迴澜”四字摩崖。1987年,云龙县人民政府将青云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桥桥址选择在县城南侧的石门关,东岸以一个天然巨石桥墩,既省工又牢靠,上面建有木架盖瓦的桥亭,提供行人避风挡雨点,西岸天然石壁上人工开凿出了两个小平台,底台砌有两根圆形石柱,作为桥墩支撑铁链,上台用于建盖桥亭,桥面采用5根铁链并排,上覆木板,两边各有一根铁链作为扶手,桥长36米,宽2.18米。
这是一座惠民之桥。杨名飏在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间而未逮,癸未岁,余以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曰:“采薪以供课,性命不遑恤也”。这件事的触动,使杨名飏萌发了为家乡百姓捐资修桥的念头。桥建成后,杨名飏为之取名,碑记中写道:取之“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乡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青云桥一直以来是两岸群众往来的重要通道,尤其是对古代云龙食盐运销到保山、德宏、缅甸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一座文化之桥。青云桥西桥亭上方石壁上有杨名飏题刻的“碧嶂廻澜”四个大字,而杨大人为青云桥作的诗句也永远留存在史书之中:“飞雪重重落,天花乱坠看。中流撑砥柱,倒影漾危栏。一折波千丈,双清月满盘。慈航今普渡,奕叶庆安澜”。西桥亭内的石壁上所刻的“衮雪”二字,为三国时期曹操屯兵褒谷南口石门时所书,清道光年间,杨名飏从该地拓回镌刻在岩壁上。东桥亭内还保留着名飏撰写的《新建青云碑记》,漫漫品读,让人受益不小。
这是一座风水桥梁。古代的云龙人造桥,一般情况下桥址都选择在城镇、集镇、村庄的下方,起锁水作用,所谓“锁水”,简而言之就是纳福聚财,青云桥也不例外,桥址就选择在县城下方,桥下河心里立着一块天然巨石,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砥柱石、照壁石、风水石。西桥亭内塑有观音佛像,过桥的人来到这里,都要点上蜡烛,上香磕头,祈求青云桥给过往人员带来平安。
这是一座景观桥梁。云龙最有名的古桥都在沘江上,而距县城最近的就是青云桥,外地游客来到云龙最先观赏到就是青云桥,本地人习惯在晚饭之后要到青云桥上走一走,尤其是夏天,站在桥面上吹吹江上来风,绝对是一种享受。
去年9月初,由于持续降雨,青云桥桥面木料吸水过多,重量加大,造成铁链断裂,桥面整体落入江中,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很快筹集了20万元资金,决定将青云桥整体进行修复。今年4月初,县上将工程承包给石门建筑工程队,要求按原貌修复,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让青云桥重现在石门关上。
青云桥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5月6日国家已将沘江古桥梁群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云桥在修复之际,已经变成了“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