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兮 中国漆器艺术之美
来源:内蒙古日报 日期:2015-1-15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只由木头镟挖而成的木碗,距今7000年,壁厚而笨拙,口部内收、较高圈足,透着几分古朴,碗壁有一层朱红色颜料,化学分析后发现,这是一种天然生漆,它就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制品。也因从未入世,价格无法估量。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工艺历经3000年,进展缓慢,主要是将木料挖空成胎,再涂漆而成,胎骨厚重,后期也出现了陶胎漆器。简单的几何纹饰,简单的红黑色彩。后期良渚文化出土的朱漆杯整齐镶嵌了一圈白玉珠,已知最早的漆器镶嵌工艺也出现了。
商代漆器多用厚木胎,创制了青铜器纹饰用于浅浮雕、镶嵌玉石的技法,河南发现的金箔镶嵌漆器更是惊艳。漆器工艺发展到西周,彩绘与镶嵌成为主要技艺,并常常结合使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园墓地出土的彩绘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开创了螺钿镶嵌的先河。 春秋战国,漆树得到大面积人工种植,除木质胎骨外,出现竹编胎。尤其是战国中晚期胎骨减薄,并出现了夹纻胎。楚国的漆器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器物,风格与造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题材多以鸟兽为主,造型神秘威武,以木胎为主,采用圆雕、透雕、浮雕等技法,花纹精细,红黑对比强烈,种类丰富,鼓架、镇墓兽、漆豆鸳鸯盒、座屏、漆盘等很多成为孤品,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先秦漆器在秦国有了很大发展,在秦公大墓中我们得以见到大量精美漆器。天下大一统后,兵马俑的色彩均以大漆打底,而后彩绘而成。湖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代漆器,胎骨有木胎、竹胎、夹纻胎为主,薄木胎增多,大部分器物都是黑漆地上用褐、红绘制凤、鸟、鱼、云、梅花等图案。 西汉时期的漆器产地增多,没有了地域差异,各地风格趋于统一,成为漆器工艺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题材上,不仅出现了孝义、圣君、贤相等儒家题材,云纹与山纹大量交替使用,狩猎、歌舞、格斗、贵妇出行等现实题材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漆器绘画。漆器制作分工明确,日常漆器中夹纻与薄木胎的应用,器物造型变化多样,安徽天长山汉墓出土了三角形器物。马王堆3号墓中的云纹长方漆奁采用了堆漆技艺。湖北光化王座坟出土的汉代漆卮,采用戗金技法,在针刻的花纹上用金粉填入。南越王墓还出现了金座漆杯、漆画铜镜。汉代漆器漆膜细腻,历尽千年依旧光滑照人,用色方面也已相当丰富,出现了酱紫、褐、黄褐、黑褐等底色,湖北博物馆藏双层九子漆奁堪称精品。东汉,官办手工业减少,瓷器兴起,漆器制造业出现衰落。
编辑:樱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