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倚丘陵,西临沟壑,设计精美、造型独特的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城东约20公里的范庄村。这座孤零零的庙宇建于村庄侧畔,不仅有优美感人的传说,还承载了我国古代独有的“无梁减柱”建筑特色;庙内生动的壁画,更被称作是太原市仅此一例的“明代民俗信仰壁画”。
正是因此,这处孤体建筑早在1986年便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3年被成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是“赵氏孤儿”赵武
“别看这儿地方偏远,而且是一处单独的庙宇,但它却是我国古代无梁减柱的建筑典范。”采访时,阳曲县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俊草告诉记者。
大王庙北依山丘,西临深沟,东面是大片的寺庙遗址,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据范庄村49岁文保员赵忠讲,这里曾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建筑群。一旁的唐代建筑明禧寺,加上继续向东的清代关帝庙等,庙宇延绵,最繁盛时达到30间殿堂。后来,因为自然灾害及战火,整片寺庙除大王殿外,其余的建筑全部损毁。通过大殿内外遗存的碑石、碑额、龟趺、柱础、石幢等等的文物遗存,可以印证赵忠所述。
根据碑文记载,大王庙的南面,本有面阔三间的过殿,叫做马王殿。大殿两侧,没有传统的配殿等,四面全是夯土做的围墙。殿的前面,则是砖砌的拱形山门。庙宇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顺着东侧的旁门,通向明禧寺、关帝庙等。延绵的庙宇,以大王庙为中心,组成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