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邺城遗址北朝壁画
来源:河北新闻网 日期:2014-9-19
距邺城遗址西北方向约5公里处的磁县境内,被证实为历史上的皇家陵墓区,湾漳村北朝大墓便是其中的一座。
1958年以来,湾漳村村民因为建房造路需要大量取土,在村子附近曾有一座原本高大的土丘,渐渐被夷为平地,后来突然塌陷出一个大洞。村民们发现洞内有很深的积水以为是口古井,便把洞口整修成一个简易的井台,用积水来浇灌附近的菜地。后来又有3户人家在“古井”旁边建房造院。就这样,村民们与“古井”生活了28年。
在1986年,邺城考古队来到湾漳村调查时,发现了这口“古井”的真实身份。考古队员通过塌陷的大洞,看到巨大的井壁内积水面以上绘有彩色的壁画,从而断定,这口与村民们相依为命的“古井”竟然是一座千年古墓。次年,考古队开始对这座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1989年春天,我作为考古队的一员进驻磁县湾漳村,并清楚地记得,考古队租住的大院门前,有座简易的小桥,桥下流水潺潺,非常悦耳,颇有诗意。人们上下工地,都要走过这座小桥。古墓发掘现场,人们永远都在紧张地忙碌着。
现场的考古人员和临时雇佣的民工有数十人。长长的墓道两侧那一层层的土台上都站满手拿铁锹干活的人,挖到深处,一铁锹土都需要数人合作,才能倒到地表。壁画的清理、揭取和资料搜集交叉进行。考古人员有清理的、照相录像的、绘图的、揭取的,干得热火朝天。
至今,在我的记忆深处常常浮现出一个场景:那座总长约52米、深约10米的大墓,在那个小小的村庄的衬托下,显得巨大无比,神秘莫测,仿佛在悄声地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
据说,那座大墓原来的坟丘就有25米高,直径也有100米,像座人造小山。墓南还有宽约15米,长约270米的神道。神道东西两侧,排列放置高大的石刻人像,祭祀用的享殿台基范围超过了2000平方米。
这种规模和布局,显然是北朝时期的一座帝陵,显示着皇家的威严和气派。究竟是谁的墓葬呢?寻找仍在继续。
古墓葬距地表4米以下便是满满的积水,很多壁画就在水里泡着,清理起来难度很大。抽水机不停地工作,工地上弥漫着揭取壁画所使用的稀料和树脂的味道。
壁画去湿,需要火烤。点燃的木炭装在大铁笼里,太阳当头,脚下泥泞,几个年轻人吃力地抬着铁笼子,调整着与壁画墙面的距离。炭火烤着壁画,也烤着抬笼子的人。看着墙面潮气已去,工作人员马上涂树脂,贴纱布,然后分割、剥离。
墓道两侧的地面上,负责安全的人员,眼盯着墙体,走来走去,看是否出现裂缝,是否存在危险。然而,危险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