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水面的水渠
走了不少街巷,一直见到了这条青青水面的水渠,聚龙桥进入眼帘。在大冲口涌上,我们见到了不止一座仿古的石桥。
看来清晨是下过雨的,雨后似乎更有种淡淡的意境。想触摸到传说中的厚重的趟拢门、走在斑驳的青砖上,走过时光味道的木雕屏风。
小巷
全村的房子前后分为三排,村子中建有七条的小巷,可以说是井字形的布局,每一间宅子都是坐北向南的,其中第一排的有自带一个小庭院,第二排的与第一排相连。仅第三排与之相隔开,中间有着稍微宽一些的巷子。
从地铁站到这里其实不过二十分钟的步行,然而一下子从城市主干道的喧嚣进入了这种安静,有些缺乏人气,却也真的是宁静的让心踏实。看看墙壁上这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一晃十年光阴。
牌子
133年前,那时的聚龙村还是一片河滩沙地,没有人想过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直到有一天,三位从台山来的老人来到这里,他们用每亩200两白银的价格,非常阔绰地买下了这片土地,100亩用来建房,100亩用作耕地。十年后,二十幢排列整齐,规格基本一致的青砖大屋在大冲涌北岸拔地而起。
这些房子统一座北向南,被一堵高约三米的围墙紧紧地环绕着,就像一个封闭式的小区。因为建房的时候岩底冒出朱红色的水,被风水先生称为“龙出血”,这里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聚龙”。
房子建成后,人气也逐渐旺盛起来。一群男男女女扶老携幼陆续聚集到这里,准备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他们和三位老人一样,都是来自台山三八镇(现白沙镇)冲云村的邝氏族人。
据报道,这里是国内比较早期的房产开发的产物:“在120多年前,邝氏几兄弟在冲口涌边购置地皮后,历经10年,建起了20栋大屋,由族中各房定价认购这些大屋,100多年前,在珠江边的聚龙村就开始有了近代房地产交易的雏形。”
聚龙村最后一排15号开始的房子,被列为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建筑,之前听说里面的结构保存最为完整,可惜却未能进去好好看看。也听说2号的邝姓老伯是之前唯一还住在这里的老人,可是也未看到。
虽然这里年代更悠久,但是却没有杂乱的感觉。整个的村子里,跟旁边的小区无形的有道分界线,一个是房子的高度,一个是房子的修葺风格。相比之下,周边的房子布局倒有些凌乱,没有聚龙村这样的四四方方。
历史上,聚龙村曾经有着非常显赫的位置,但是到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后,全村人也不得不四处避难。随着人们的远走,村子渐渐衰落下来。不过在二十多栋的房子中,依稀可以看到曾经的摸样。
仿古的门牌
仿古的门牌上记录着这间屋子的主人:邝明觉,1号楼的主人,清代著名的商人,他同邝其照、邝伍臣、邝衡石是这里最初的主人,他曾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
抬头便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灰塑装饰,这跟陈家祠的有着很相似的地方。陈家祠的屋檐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彩色装饰是经过了工匠们非常复杂的制作的,通常采用宝蓝、黄、绿、白等五种主要釉色,颜色需要经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烧制。或许这聚龙村的房子也效仿了那时的工艺吧,还有这趟拢门,在越秀的老街道里也偶尔可以看到。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