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大殿
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位居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福平山的元代建筑延福寺,和金华天宁寺、上海真如寺一起号称江南三座典型元代木构建筑,武义延福寺是代表作,且建筑时间最为久远。
梁思成林徽因1934年11月考察测绘延福寺时,对大殿(中厅)断代为元泰定三年(1326)作品。1960年,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对延福寺大殿重新调查,从文献碑记等得出确切重建年代是元延祐四年(1317),后人统一采信陈从周断代。陈从周调查后,写有《浙江武义县延福寺元构大殿》一文,对后人影响深远,延福寺也就在1960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全寺坐落风水宝地,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放生池、大殿、后殿观音堂和两侧厢房等建筑,殿后有石涧井,山门和观音堂前有石狮拱门。1317年名僧德环重建大殿,“空翔地涌,粲然复兴”(1317重建记载)。梁思成称赞大殿斗拱:“此斗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梁在重要著作《营造法式注释》、《中国建筑史》等专门介绍延福寺。解放后,罗哲文、祁英涛、杨力、梁超、陈文锦、吕济民、谢辰生、黄滋、关口欣也、包弼德等中外学者专家先后考察指导延福寺保护维修工作。书法大家沙孟海、赵朴初、潘力生等为古寺抒写匾额。